十二月七日──將臨期第二主日 Paul Yeung /《生命恩泉》 讀經一:依撒意亞 40:1-5,9-11 讀經二:伯多祿後書 3:8-14 福音:馬爾谷福音 1:1-8 我是否喜樂地期待著基督的來臨?抑或懼怕祂突然的歸來? 我們生活在一個最令我們分心的世代。我們被種種的渴望所操控,更多的放縱(娛樂、食物等)、更多的資訊、更多的選擇;凡是滿足我們慾望的,我們都想立即得到。我們以為我們能控制一切,卻其實被我們對享樂、財物、及權力的渴求所控制及引誘著。不幸地,世俗世界成功地騎劫了聖誕節,把這個一年中最神聖的日子變成瘋狂購物的節日。
文:陳思穎、梁敬之 前言 教宗方濟各於2016年的復活節後,頒布了一份以家庭為主題的宗座勸諭《愛的喜樂》,這份勸諭是2014年及2015年兩屆以家庭為主題的世界主教會議的結晶品。總結兩屆世界主教會議的探討成果,教宗撰寫《愛的喜樂》勸諭,在聖言的光照下,羅列了在各種文化和環境下的家庭所面對的實況和挑戰;除了重申及再次肯定家庭在啟示和教會訓導中的特質和價值外,更特別強調婚姻中的愛及其果實。按時代的需求,並參照世界主教會議中的研究成果,勸諭提出一系列的牧民建議,為使家庭的和教會能相輔成長。 個人、婚姻及家庭的成長歷程有不同的階段,責任及挑戰。因此,「愛」的內涵雖然恆久不變,但在不同的情境和人生階段,「愛」的呈現方式會有所不同。所以,「愛」是需要學習和準備,正如天主也為愛衪的人有所準備(格前2:9)(1)。教宗在《愛的喜樂》勸諭指出,「學習去愛一個人」需要長時間的準備和培育,這個學習過程不會自動發生,也不可以透過一個在婚禮前舉辦的培育工作坊成就。為每對夫婦來說,婚前準備或培育早在他們出生時開始。他們在家庭裡接受的教育應該準備他們認識自己,使他們有能力作出充分和明確的承諾。(2)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戀愛培育」、「婚前培育」及「婚姻培育」都是從小在家庭開始,終其一生不斷進行的培育過程,準備他/她成為一個職稱的男朋友/女朋友、丈夫/妻子、父親/母親。 兩位筆者主要參考《愛的喜樂》勸諭第三至第五章(3)及有關文獻,提議給慕道班導師、主日學導師及牧民工作者提供適當的培訓,讓他們掌握有關婚姻及家庭的基本認知和視野,好能在慕道班、主日學和深化教友信仰的過程中,及早和有效地引導主日學學生、慕道者、準備結婚的人士及教友,整合婚姻、家庭和信仰,為回應婚姻聖召和建立健康的家庭作出準備。
註解 猶太男子於耶路撒冷哭牆前祈禱 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引起全球關注,有當地的基督宗教領袖表明對美方此舉感到恐懼,並要求尊重國際法,以維護地區和平。 根據紐孝斯神父(Fr. David Neuhaus)接受《天新社》記者的電話訪問,他對這決定的第一反應,就是恐懼。這位為希伯來團體服務的神父形容:「你觸碰耶路撒冷,事情就爆發了。」他解釋,對於平民來說,這一個舉動有三個主要的關切:「首先,有多少人會死?……然後暴力及生命損失的程度?」 紐孝斯神父說,在另一個層面上,也有人擔心美國偏離了國際法中廣泛接受的立場,而且羅馬教廷亦「非常,非常嚴格及努力地跟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