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思穎、姚子汶、李剛
在教會的傳統裡,慶祝聖人聖女的禮儀原則總是「慶死不慶生」,因為聖人聖女的「死亡」,就是逾越到天上的重生之日。不過,有三位重要人物的誕辰,教會卻會隆重慶祝,因為他們的誕生,正正參與著天主的救世工程。他們就是:耶穌基督(聖誕節:12月25日),聖母瑪利亞(聖母誕辰瞻禮:9月8日)和聖洗者若翰(聖洗者若翰誕辰:6月24日)。
在澳門,聖洗者若翰的慶祝,不但是天主教會的一個節日,更與一場戰爭的勝利有關。
十六世紀末,荷蘭崛起成歐洲新的海上強國,並開始與東方建立貿易關係。荷蘭人在1601年首次來到中國,並到達澳門附近海面,然後再上廣州向中國政府求貢。荷蘭人初到中國,除了建立商業關係,也有意試探葡萄牙人在華居住地——澳門——的情況。
荷蘭人首次到達澳門的時候,葡萄牙人已在此租居近半個世紀,發展成一個重要的中西貿易港口。雖然荷蘭人初時並無侵奪澳門之意,但亦給葡萄牙人極大的震動。當荷蘭船隻派人上岸勘察情況,便馬上被拘禁,而往後幾次,更被俘獲甚至被處死。
當荷蘭人後來得知他們被捕的同胞先後有17人被殺,更因葡萄牙人的挑撥而未能與中國直接進行貿易,便隨即在亞洲海域展開報復行動,大肆截劫葡萄牙商船,並試圖攻佔澳門。
1580至1640年間,葡萄牙與西班牙受同一國王統治。在1607年,西班牙與荷蘭簽訂了一項為期12年的停戰協議(Twelve Years, Truce)——荷蘭不得攻佔在歐洲以外中由西班牙人或葡萄牙人佔領的地方,使荷蘭人暫停對澳門的滋擾,不過其侵澳之心未息。1621年,停戰協議結束,翌年,即1622年,荷蘭人馬上對澳門發動登陸戰,主要目的是要在中國沿岸取據點,阻止西班牙與葡萄牙與中國進行貿易,從而取得與中國的貿易主權。
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於1622年4月組成了遠征中國的艦隊,船隻總數達23艘,除了澳門,也分別進攻印尼、日本及菲律賓。1622年6月22日,12艘戰船從巴城到達澳門海面,另有兩艘荷聯的英國艦隊參與,主要是執行封鎖澳門;而葡方就只大有槍隊約50人,以及一些懂得使用武器的本土地居民。6月23日,荷蘭戰艦進一步迫近澳門,距離已在大砲和步槍竹的射程內,並向加思欄砲台猛烈開火,但這是雙方隔海射擊。6月24日,天還未亮,士兵們在神父的帶領下,舉行聖若翰主保日彌撒。之後,士兵們拿著自己的武器回到崗位。經過寧靜的晚上,澳門迎來最漫長和殘酷的一天,兩軍正式開戰。熟悉軍事的荷軍看準澳門防守的弱點,派軍在今日「劏狗環」的「海角遊雲」一帶(東望洋山與馬交之間的一個小海灣,即今天外港水塘的西北角)搶灘登陸。擊潰守軍後,以二百人守著灘頭陣地,六百人沿著東望洋山北麓向市區節節推進。不料到達大龍泉和二龍泉交匯處(即今天得勝花園),一枚由大炮台勁射而至的炮彈,竟百步穿楊打中荷軍的火藥馬車,致使荷軍頓時彈盡無繼,情勢因而急轉直下。當此良機,本來只敢作游擊戰的澳葡守軍即大舉反擊,荷蘭兵陣腳大亂,潰不成軍,領軍的魯芬更戰死當場。兵敗如山倒的荷軍,已無還擊之力,紛紛倉惶退回船艦,或當場被俘,本來敗象已呈的澳葡守軍,竟奇蹟獲勝。
葡人以寡敵眾,擊潰了荷軍的大舉進犯。由於這次戰爭的勝利發生在6月24日聖洗者若翰的瞻禮日,於是篤信天主教的葡萄牙人便把勝利歸於他的保佑。又由於發炮擊中彈藥車的是一位耶穌會神父,甚至有人聲稱當時聖洗者若翰在炮台顯現,所以澳門的葡萄牙人將聖洗者若翰奉為澳門的主保,把6月24日定為「澳門主保日」。後來澳葡政府把「澳門主保日」改為「澳門城市日」,並將之列作公眾假期,根源亦在這葡荷之戰。一個聖人的瞻禮日便變成一個全民的地方性紀念日。
此後,前市政廳(o antigo Leal Senado de Macau)每年的6月23、24兩日都慶祝聖洗者若翰瞻禮。這位聖人便成了熱切祈求的對象,以宗教儀式及民眾節慶的形式進行,以祈禱來表達民眾的感恩之心,面對當日荷軍在劏狗環沙灘強行登岸時獲得了庇佑。聖洗者若翰瞻禮的遊行從主教座堂出發、途經城區鬧市的幾條大街。遊行過程中,工作人員用一個壯觀的抬轎抬起聖若翰聖像,由舊市政廳開始,來到銀樂隊的歌曲跟前。昔日,當遊行隊伍集合在議事亭前地後,大炮台會鳴放起21響禮炮。信眾發起的「勝利彌撒」(Missa da Vitória)是城市日當日慶祝活動的一個高峰,而「城市日」正式的慶祝日是6月23、24兩日,這一傳統一直維持到澳門治權移交為止。之前,澳門居民、其家眷都有參與聖洗者若翰瞻禮當天的彌撒,兒童負責攜同鮮花和旗仔。宗教儀式過後,歌聲與歡鬧聲就充滿了整個節慶的場合,正正就似葡萄牙最普遍不過的墟市,遍佈澳門大大小小的角落。
過去三百年,城市日節慶全城歡騰,充滿歡悅,活動感強,慶祝一直延綿至翌日清晨。1871年3月26日紀念碑豎立於得勝花園內,以歌頌此一葡人光榮的事蹟。
此遊行已舉行約三百多年,直至上世紀「一二三事件」後,大部分出遊都受到影響;而最後記載聖洗者若翰出遊的只能追縱到1970年,未知此出遊是否同樣因「一二三事件」而受影響。但在澳門回歸前,每年均有邀請神父主持敬禮聖人的隆重彌撒。
現時,民政總署二樓大禮堂內一側,有一間小聖堂,供奉無原罪聖母聖像及聖洗者若翰聖像,而該聖像亦是當年出遊時所用的聖像。這小聖堂於1940年設立,昔日澳門市政執委會開始會議前,與會者都會在此小堂內祈禱或進行彌撒。
耶穌會士擊退荷蘭軍
整個澳門荷葡戰役除了與聖洗者約翰有莫大關連的同時,也與當年來澳門傳教的耶穌會士有很大的關係。事實上,現時的大炮台事實上原為聖保祿學院的天台,故又名「聖保祿炮台」。
當時的耶穌會士亦為了保護整個大三巴(天主之母聖堂及聖保祿學院),而於1617年開始修建炮台【註】,足足用了十年,直至1626年完成。因此,在1853年的大火前,耶穌會士能在天台上俯視外侵者。
而當時看到荷蘭軍隊入侵的,是耶穌會士羅雅谷(Jacques Rho)神父。羅雅谷神父,字味韶,生於意大利米蘭,他1622年抵達澳門,以等待時機進入中國傳教。據文獻記載:「他少年時代智力遲鈍,語文成績較差,哲學、神學也成績平平,但數學一門,卻大放異彩。他在入會初學之後 ,曾在家鄉講授實驗科學,聽課的人出乎意料的多」,因此相信他對科學及火藥的運用亦瞭如指掌,故成功協助擊退荷蘭軍。據悉,除了羅神父外,也還有其他耶穌會士「參戰」,當中湯若望神父及另一名叫布魯諾(Bruno)的會士更擔當指揮的工作。
1624年,羅雅谷神父隨高一志(Alfonso Vagnoni)神父進入中國內地,前往山西,協助高神父開展當地傳教工作,並學習中國語言。到了1630年,羅神父被召往北京,以協助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神父修治曆法,並一共刊印了137卷的巨著,內容包括天文學和數學,從理論到實驗的各個領域。他於1683 年4 月26日突然逝世,靈柩被安葬在利瑪竇(Matthieu Ricci)神父的墓穴近旁。
【註】佔地約8,000 平方米的大炮台,位於澳門半島中部海拔52米的小山頭上,加上以3.7米厚的花崗石作為建基石、牆身則以夯土砌建,並以蠔殼粉末作灰泥批盪,整個炮台非常堅實。此外,大炮台與媽閣炮台和東望洋炮台共連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能完美地作防盜之用,故在1623年至1740年間,該處曾作為城防司令和澳門總督官邸。大炮台內設蓄水池、軍而儲存庫、官兵營房等一應側全。炮台可架設多達32門大砲,與其他炮台一起構成覆蓋東西海岸的寬大火力防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