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才華及加強藝術薰陶,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在校內組織了管樂團、小提琴班、電子琴班、口風琴班、軍鼓班、合唱團等不同的音樂小組,藉此陶冶學生的性情及建立良好的品格。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舞台,並且建立校園音樂文化氛圍,學校本月十六日在校內舉行學生音樂會。
文: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二主日 在常年期的開始,禮儀藉所選讀的聖言來讓我們默想的主題,是承接着聖誕期中的一些重點。在聖誕期內,我們已慶祝了天主透過耶穌的誕生來開啟的一個新世代。今天,禮儀讓我們再一次審視我們的心神,看看我們是否已全然擁抱這新世代對我們的要求。在上主日,禮儀已讓我們默想過聖神在耶穌受洗時的顯現於世的意義。在這主日,我們則會反思同一位聖神在我們的具體生活中如何在不同的領域中顯現出來。最後,禮儀希望我們明白到,充滿聖神並在聖神引領下得以完成的各項教會內的職務,應是基督徒團結合一的泉源,而非破碎和分裂的因由。
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還記得患了轉移型末期腦癌的病人若望嗎?他放棄安樂死,因這方案會違背倫理去縮短生命;也放棄壞的死亡dysthanasia,因這樣做只會不必要地延遲死亡。他選擇了允許死亡orthothanasia,即讓他去世,還立下「生前遺囑」。他更要求他的醫生哥哥繼續照顧他的劇痛;和請他女兒别把他留下不管。 一馬尼拉醫學道德會議上,曾經有某心理學家説:「别問病人為甚麼他會要求安樂死,應問怎麼生命失去意義。」確實,要去找生命終結和苦難的意義,安樂死可能己不再是選擇了。 痛苦和疼痛的意思 痛苦「suffering」一詞源自拉丁文「sufferre」或「sub-ferre」,意思指承擔:受苦者便是重負的承擔者。雖然痛苦在本質上是身體的痛苦,但疼痛和痛苦是密切相關的,只是比肉體上的疼痛更嚴重。艾瑞克‧卡塞爾(Eric Cassell)曾說過:肉體忍受疼痛;痛苦卻須人去承擔。不過,根本上疼痛和痛苦的經驗都同屬整個人……肉體和靈魂。很多時,疼痛和痛苦這兩個詞是可以交替使用的,痛苦可以是肉體上的,也可以是道德上的(參照若望保祿二世的《論得救恩的痛苦》牧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