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眾生皆重要6】痛苦與死亡的意思

 

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還記得患了轉移型末期腦癌的病人若望嗎?他放棄安樂死,因這方案會違背倫理去縮短生命;也放棄壞的死亡dysthanasia,因這樣做只會不必要地延遲死亡。他選擇了允許死亡orthothanasia,即讓他去世,還立下「生前遺囑」。他更要求他的醫生哥哥繼續照顧他的劇痛;和請他女兒别把他留下不管。

一馬尼拉醫學道德會議上,曾經有某心理學家説:「别問病人為甚麼他會要求安樂死,應問怎麼生命失去意義。」確實,要去找生命終結和苦難的意義,安樂死可能己不再是選擇了。

 

痛苦和疼痛的意思

痛苦「suffering」一詞源自拉丁文「sufferre」或「sub-ferre」,意思指承擔:受苦者便是重負的承擔者。雖然痛苦在本質上是身體的痛苦,但疼痛和痛苦是密切相關的,只是比肉體上的疼痛更嚴重。艾瑞克‧卡塞爾(Eric Cassell)曾說過:肉體忍受疼痛;痛苦卻須人去承擔。不過,根本上疼痛和痛苦的經驗都同屬整個人……肉體和靈魂。很多時,疼痛和痛苦這兩個詞是可以交替使用的,痛苦可以是肉體上的,也可以是道德上的(參照若望保祿二世的《論得救恩的痛苦》牧函)。

痛苦和疼痛有用嗎?它們還有正面的意義嗎?按自然界的順序,疼痛和痛苦……特別是嚴重和持久性的,就好像邪惡一樣,攻擊我們人的完整性、限制我們的自由和獨立性,也會令我們產生憤怒、自責和被拒的感覺,擔憂會被排擠。

如果是邪惡,我們必須避開痛苦,或和它戰鬥到底。如果這是我們在世俗中不可避免的一環,那早晚也會闖進我們的生命,因此,我們應人性地用合理、負責任和盡量勇敢的態度去面對。就恩典而言,如果這痛苦是邪惡的話,就用仁愛和忍耐去應付,可變成淨化和救恩的工具。

痛苦——包括肉身上的疼痛——確實是神祕的:故有稱為痛苦的奧秘(mysterium doloris)。痛苦是人類生命計劃的一部分,通過愛去實現。天主並非冷漠對待我們的病痛;其實,我們從衪兒子耶穌基督身上,便知道衪已分享了我們的痛苦,永遠守候在旁。全為了愛,基督為我們人類捨了命。我們身為耶穌的信徒,就讓我們的痛苦與基督的痛苦聯合一起吧。痛苦的奧秘最深切之涵義便是能互補痛苦,也是愛的行動。我們如何肩負我們的十字架——那片黑暗?就試用勇氣、忍耐和希望——還有禱告——去肩負吧。我們又如何幫助别人肩負他們的十字架、疼痛和痛苦呢?用同情和祈禱去陪伴他們也可減輕他們的痛楚。

 

同情垂死的人

如果同意兄弟若望安樂死,那是假慈悲,因安樂死是殺戮,所以應給予瀕死的人真正的慈悲,是鄰人之愛、是眾鄰人,特別是貧苦的和患病的鄰人……耶穌自己已給我們好榜樣。

慈善的撒瑪黎雅人便是最佳典範,他們跟隨基督的模式,去看護和關懷。我們應盡量陪伴家中或社群裏受痛苦的人,好幫助他們忍受痛苦。同樣,我們更應多陪伴患了絕症和臨終的病人。在亞伯特·卡繆(Albert Camus)的劇本卡里古拉(Caligula )裏,卡繆給西庇阿(Scipio)以下的台詞:「卡里古拉常常告訴我,人犯的唯一過失,就是給別人帶來痛苦。」在臨危病人身邊時,不宜作出判斷或家長式的意見,應用諒解、尊重和虔誠的態度。

臨終的病人不僅需要減輕痛楚,更需要互相諒解;並不需要用哲學或神學去多解釋,只需要同情心。一般來說,醫護專業人員是幫忙病人解脫痛楚,其他人如近親、朋友、牧民小組和醫療團隊——包括支援、保護及安全等範疇,還要有「一顆溫暖的心」。

另一個要強調的重點是:照顧病危的人——尤其是耶穌的信徒——在福傳上是有幫助的,可請他們安靜地反省在健康上的恩賜、與天主的關係、自己的痛苦、生命中的限制、默想能與被釘十字架後復活的主分享愛的奧秘。

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人離世?我們可以和他及他家人一起祈禱,讓他們平安地離去,只要與他們一起、陪着他們已很好。我們會求天主協助我們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死亡,與此同時,也求衪幫助我們用仁愛和同情之心,團結一致去面對自己的摯愛和朋友之離世。天主是會特別照顧受痛苦的人,我們去探訪若望這類病人時,我們相信天主的臨在。耶穌常告訴我們:「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瑪竇25:36)。

 

死亡的現實      

死亡是不能逃避、無法避免和不可否認的:「世人的歲月與青草無異,又像田野的花,茂盛一時,只要輕風吹過,它就不復存在,沒有人認得出它原有的所在」(聖詠集103:15-16)。

疼痛和痛苦是我們人生中的旅途夥伴,它們會或含蓄、或明確的告誡我們死亡的真性,正如《天主教教理1500》所說:疾病「能使我們隱約地看到死亡」。

我們作為基督信徒的,不僅要接受自己的死亡,還要幫助別人接受他們的死亡。醫生和醫護人員們,應本着專業和信德的精神,在適當的時候,去幫助病危和垂死的人去接受死亡。為了能夠負責任地做到這一點,他們必須接受死亡的現實,不要歸咎於醫學上的失敗(除非出於嚴重疏忽),而應接受這便是人在世上生命的自然終結。

對基督信徒而言,死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和困難的現實,卻不是最終的現實;最終的現實便是能與永生的天主一起:「在甚麼地方能找到這些悲慘問題的答案?為何有痛苦?為何有無辜者受罪?為何有死亡?只有在基督的苦難、死亡和復活奧蹟的光照下才會有答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聖女聖嬰耶穌(或稱為利雪的德蘭)也說過:「我並沒有死,我正進入生命。」聖施禮華曾寫道:「你假如是使徒,你不會死!你不過是喬遷而己!」

客觀而倫理的準則和答案其實不難,但生命結束時的個人決定往往是非常的困難。美國伊利諾州主教們勸喻:「 我們不能讓不明確的生命終結決定牽着我們的鼻子走,一方面過份擔心自己會為了沒做夠護理,而會受基督的審判;另一方面,又怕為自己的摯愛,魯莽選擇了錯誤的療法。在諮詢過合法的教誨,我們便可問心無愧,即使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也是道德、慈悲和適當的。」

在這世上,我們是朝聖者,是走向天父家這旅程的同路人:是天國的公民。我們的生命是天主的恩賜,打從母胎到墳墓。我們的信德、天主的厚禮,都是希望。我們的愛、天主的愛——就這樣在我們人生中,把忠誠和有希望的旅程舖好,邁向天國。愛比死亡强,這是不容置疑的。

若望在塵世的生命結束時,他正忍受不斷的痛苦,他已簽署了生前遺囑,他的醫生哥哥用適合的止痛藥去幫他減輕痛楚,為了不想他受寂寞的苦,他的女兒、家人和朋友都送來「一顆溫暖的心」,不致他死於「社會死亡」,他們,聯同堂區教友,都會和他一起祈禱或為他祈禱,若望已要求病人傅油聖事和領聖體,他表裏也很平靜和安寧,他已為離去作好準備。

「你鼓動人樂於贊頌你,因為你造我們是為了你,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懷中,便不會安寧。」(聖奧思定)。願天主保佑我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