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思穎、林康政
問:澳門教區的《號角報》在去年七月的時候,開始了一個專欄,名為「教理圖解」。在這專欄的第一期,我們已經講到天主教信德的要素有四個,就是信仰律、生活律、慶典律和祈禱律,這四個要素正與《天主教教理》四卷內容息息相關。您可否為我們簡介一下這教理書四卷的內容和脈絡呢?
答:我很高興知道澳門的《號角報》特別騰出一個角落,透過《天主教教理》的講授,跟天主子民有更多的接觸,讓他們認識教理,值得恭喜!
《天主教教理》的精神,應該是連帶地跟現時的處境有關係。無可否認,現在人類生活各方面都十分進步和開明,經濟也富裕起來,一切都講現代化。積極來看,這是很好的,因為人的生活有所進步;但在人的思維和精神糧食方面,有沒有不足之處呢?當時的拉辛格樞機認為是有所不足,他用了一個很特別的字眼去闡釋:「灰色的實用主義」;如果我沒有記錯,在90年代初,拉辛格樞機到南美洲跟主教們會面,他在一個演講中提到,教會現在最大的一個威脅,就是教會已經事事妥當,於是開始停頓,一切都照常運作,但是,後面的信仰卻一直被陶空,使人越來越變得心胸狹窄,久缺闊度,甚至不懂得用天主的眼光來閱讀所發生的事件和人類的歷史。那麼,究竟是甚麼將這信仰挖空?而且竟然是在教會內部發生!他也提到兩點:一是他所稱為的「相對主義」,在這種主義的氛圍下,有些人甚至包括教會內部人士,都不敢承認耶穌是真理。然而,真理不是我們發明的,而是耶穌就是真理本身。祂來接觸我們,擁有我們,所以我們要跟隨祂;另一是「虛無主義」,即是說,多活幾年與少活幾年也無甚麼差別,不如就盡量享受一下,即是覺得生活是一件很虛無的事情,重要的是當下的興奮,甚至喜愛用藥物使到自己生活變得不尋常一點也好。所以「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正是教會內部要面對的威脅。
這一個意念,教宗並不是說完就罷了!我們必要面對!當時的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與拉辛格樞機是好朋友,也是說,要在教理培育中做多點工作。而這本《天主教教理》的編成,教宗請了當時的拉辛格樞機做主席。即使過了許多年,時至今日,例如教宗方濟各在他的《福音的喜樂》第83條,也引用這個「灰色實用主義」,而且講得更徹底:有了這種「灰色」,即既非黑又非白,即分不清楚甚麼是黑甚麼是白,只要有用,有利可圖,這件事就可以做。教宗說,這種風氣會使到我們教友變成博物館裡的木乃伊——只有軀殼,沒有靈魂,又由於今天要過生活,教友心裡面有一種沮喪,但又不懂得表達出來,而魔鬼就最喜歡製造這種藥方,給我們每天飲用,賴著它過日子。教宗方濟各就說,我們不容許這樣情況持續下去,使我們傳教和講論耶穌的熱忱被奪去。因此,我們要記著《天主教教理》的面世,有著它的背景,而這背景尤是指「相對主義」,即沒有任何事情是真理,然而,我們要領受天主給我們這恩賜。
在眾多宗教中,唯獨是天主教,特別講天主愛人,以致祂變成與我們人一模一樣,除了罪過之外;祂變成嬰孩,變成弱小,變成我們中間的一個,為使能夠接近我們,作為我們的好兄弟,又為使我們能夠愛祂,親近祂,這個是人類歷史的一個事實。主基督還告訴我們,有一個很好的父親在天上等候我們。如果我們去跟隨祂,就很容易覺得,在這個人耶穌身上,我們得到真理。
卷一要說的是甚麼?那就是信經裡面講論的這事情,這個真理:天主怎樣創造、怎樣派遣耶穌來救贖人類,將來怎樣有一個大的終結,還有教會和其他的道理。卷二是祂來為使幫助我們,通過祂所建立的聖事,使我們記得祂:記得祂的生活,記得祂在我們人不同的情況中施予給我們的救恩,例如在疾病中,想為教會服務的,想活出共融的,想度婚姻生活的,一切都有聖事恩寵。當然,祂來不是廢除法律,祂說一點一劃的法律都不會廢除,特別是在講天主的十誡。這就是卷三講論的誡命,就是德行。門徒與祂相處,覺得祂與父的關係很好,就請祂教他們祈禱,所以就有天主經——主的禱文。從主的禱文引伸出主基督在二千年來在教會臨現,與許多人拉上的關係——那就是祈禱關係,帶動起所有天主子女和教會團體的祈禱經驗,這構成卷四所述,祈禱是生活的一部份。
所以,《天主教教理》中的四卷內容,不是因為寫一本書而要分成四部份,而是它從活生生的團體,尤其是活生生的耶穌與人的接觸中,呈現這四個層次。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