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3.5 牧靈神學
牧靈神學特別關注已揭示訊息及教條性真理的救贖方面,因為必須透過教會的使命,在世上得以實現及變得有效。因此,牧靈神學著重於經常存於歷史情況及其福傳行動中的教會研究。
* 牧靈神學分析基督徒福傳活動中新的經濟和文化條件的影響;教會與與世俗社會的關係,或與其他信奉不同教義宗教團體之關係;已領洗教友於世界中的角色,就是要成為靈修生活上的酵母;教會與公民權力之間的關係;提及到宗教自由及容忍的問題等等。
牧靈神學的基本假設是:天主救贖普世性的意願;意識到天主要教會為整個人類服務;以及為所有人民都需要將自己、朝着救主的恩寵敞開大門。
3.6 神聖禮儀
禮儀是一個聖事性的通道,以令教會宣布及慶祝基督的奧秘,好能讓信友自己能住在祂之外,並給全球的人給予基督徒的見證(參閱《禮儀憲章》,2)。
* 直至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1962-1968)前,禮儀已是一個輔助性的學科,在如考古學上同樣重要,從歷史和禮儀的角度來探討這個話題。
* 1963年的《禮儀憲章》修改了這種情況,當時指出「神聖禮儀的研究,是將被列入修院和宗教學院的必修和主修課程;在神學性的設施,它是主要的課程之一。並要在神學、歷史、靈修、牧靈和法律方面進行教育。」(《禮儀憲章》,16)
這個學科的主要工具,就是古代聖事禮儀書、聖事的聖經選集和規程、《教宗禮典書》和《彌撒經書》、 《日課經》,以及與禮儀改革相關的書籍及文件,即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所整理,和教宗保祿六世所宣傳的文件。
3.7 聖經神學
聖經神學是對聖經概念和範疇的系統性反思,以便將它們組織成為一個連貫的系統,好能讓我們看到它們之間的關係,並有助我們去理解它們。
* 這門學科由十四世紀的意大利人文主義者開始,並從十八世紀開始,由新教徒進行的聖經批判領域中紥根,並慢慢地成長,現時被視為一個由聖經科學團體所作決定性的或綜合性的結果。
聖經神學由各書籍的介紹性問題(作者,日期,環境,目的,文學體裁,文本)開始,以致整體的工作(經典,啟發,真實性,詮釋,一致性),當中還包括詮釋學。
* 聖經神學令在所有教義性專論中尋找新觀點這事上成為可能,而在沒有失去推測的嚴厲性,信理的專論能引致更能專注於天主聖言的反思。它的任務不單單只用來加強,或強化信理的論點,也豐富了這些論點,有時是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接近它們,以讓人更能理解它們。
3.8 大公神學
大公主義是教會內尋求基督徒(天主教徒,東正教徒,新教徒,聖公會信徒)可見的合一之想法。這是基督宗教不能逆轉的事業,因為這是服從聖神的推動。
大公運動(大公主義的先例)主要得益於兩個重要的事實:普世性基督宗教聯合組織(1948年,阿姆斯特丹),和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1962-1965年,羅馬)。
大公的項目包括以下幾項:
- 一個能成為可能的初步反思;
- 將教會與教會之間的對話制度化;
- 理解和研究神學的具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