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過往的文章裡,我們談論了一般的存有。現在讓我們將討論收窄到特定的存有群:擁有生命的存有。
在生物學,我們學過,生物的一些特徵讓它們和非生物有所區別。這些特徵中包括營養,生長,繁殖和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科學協助我們發掘和欣賞這些特徵。以植物的營養為例。植物學家辨認了十六種重要的化學元素為植物的礦質營養素。其中九種,因需求量大而被稱爲「多量元素」。另外七種需求量較小的稱為「微量營養元素」。植物多數從泥土中抽取這些養分,也會從空氣中抽取,來用以構成和維修生物體。再者,植物也吸取陽光,化為化學能量。這能量能用在不同的進程中。
生物能從環境中提取所需的化學元素和能量,用以構成、維修生物體和不同的生命進程。沒有機器能從環境中提取所需的基本要素來構成和維修自己。只有有生命的才能做到這點。
我們之間談論了(觀看第28章《死亡與質變何干》)生命是從一個本源而來 —— 「靈魂」。我在這裡引述我之前寫過的:「生命不是由質料而來。不然,所有物質東西(存有)如石頭,水,火也有生命。所以,生命是來自另一個本源。我們稱這本源為靈魂。除了使整個身體都一致和協調外,靈魂還給予身體生命;它是身體生命的本源。」
這意味植物也有靈魂嗎?是的。動物也是。但我們之後會講述人的靈魂有別於植物和動物的靈魂。
除了營養和生長外,生物 —— 不管是單一細胞而來的生物還是最複雜的生物 —— 也有能力進行繁殖。同樣,這能力沒有任何人造的裝置或器械。
但是,在我們的哲學討論中,可以運用上述提過的最後特徵 —— 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的能力。
植物在植物運動向性中展示了這方面的能力。植物對光(向光性反應)和地心吸力(向地性)均有反應。大部分植物的莖部都是朝向光(正向光性)的,這可幫助葉經常朝向太陽,產生光合作用。而根部通常是負向光性的,避免根部因接觸陽光而死去。
再者,植物的莖部離開地心吸力(負向地性)來吸取更多光線,而根部朝向地心吸力(正向地性)來尋找養分。在這因刺激而產生的不同反應中,我們發現大自然的進程也有其目的因,這點我們先前探也談討過的。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會探索動物和人與這特徵(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的關連,並作出一些哲學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