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思穎 梁敬之
編按:上期本報刊登了陳思穎與梁敬之撰寫的婚前培育之探討文章,今期刊登餘下的內容,寄望教友明暸教會內的婚前培育的意義,從而實踐出充滿基督徒精神的婚姻生活,在婚姻中結出豐富的果實。
《愛的喜樂》勸諭第五章
正如「基督徒的價值觀」和「恒常的愛」是婚姻的基礎,《愛的喜樂》勸諭第五章的內容是第三和第四章的延續,以「碩果累累的愛」為主題,主要講論愛的承傳:透過一個人「自愛」,與配偶「相愛」,然後以「愛」帶來新生命。
夫婦在婚姻路上,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學習與配偶相處、連繫、共同生活、分享生命、繼而開放地接納愛情的果實,並穿上新的身份和角色,履行新的使命和接受的挑戰。在孩子未出生以前,父母已愛了他,期待他來到世界上。最後,夫婦以祈禱和愛迎接新生命的來臨,並以福音精神撫養培育他,讓他「在智慧和身量上,並在天主和人前的恩愛上,漸漸地增長。」(路2:52)
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其獨特的角色和重要性:長者是充滿智慧和經驗的寶藏,兄弟姊妹是一個人成長的親密同伴,而子女更是家庭中最珍貴的禮物。若家庭能在生命歷程中的不同階段,適當地調節凝聚力及適應力(21),營造有利的環境,讓各成員及各次系統在家庭系統內不斷深層次地及正面地互動,就能建立充滿活力、讓各成員健康地成長的「家庭團體」。這個團體具有智慧、積極的力量和健康的界限,當任何一個成員陷於困境時,有能力給予適當的支持。當一個家庭懷著對基督的信仰、仰賴天主的慈愛、追隨聖神的帶領、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福音,這「家庭團體」會更進一步成為「家庭教會」,透過感恩及服務的生活,為天主作見證。
基於以上的論述,結論是婚姻是生命傳承的基礎。此外,自小培育孩子的信仰和愛的德行,目標是準備他們日後成為一個有責任和有能力去愛的成年人。所以,廣義來說,成為父母也是婚姻培育的「中程準備」。雖然青年人未有作父母的想法,但當他們一踏入婚姻生活,新生命可能隨之誕生。所以,在婚前的「近程準備」中,必須給予一個人心理上、生理上、生活上、關係上及信仰上的準備,好讓他們能夠成為有效、充滿愛心、喜樂和希望的父母,向子女反映天主慈悲的面容。
一點提議
「基督徒身份」的培育是皈依的旅程,也是人生的歷程。所以,難免有高低起跌、迷失、犯錯、灰心喪志、甚至放棄的時候;但也有滿懷信心、歡樂、結伴同行、修和、被救贖和重生的時刻。因此,準備一段婚姻不只是透過上述的三個主要階段的婚前準備,更包括婚後不斷持續的學習、伴同、修正和皈依。
作為慕道班導師,我們的經驗是:慕道者往往在人生旅途上的某一點,帶著一段關係、一個故事、一些特殊的經驗參加慕道班,主要目的為尋求一個答案或解釋、一個解決問題或解脫困窘的方法、一些關係、一個安心,甚或是一個歸宿。
在現時的慕道班課程中,有關「婚姻」的教學重點在於「聖事」的論述,所用的課堂也很少。於是,慕道班導師的視野顯得極為重要。
我們的認知和經驗指出:對慕道者和兒童來說,信仰的培育和傳承,重點不在於教理、禮儀、知識或訓導的教授。而觸動人心的,卻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坦誠交往、相遇、陪伴、生命的交流及信仰經驗的共鳴。當慕道者提出有關聖經、教理、聖事、禮儀、基督徒價值觀及倫理生活等問題時,慕道班導師及牧民工作者可有婚姻及家庭的視野,把慕道者的關注跟他們的婚姻、家庭生活和信仰整合起來?
就兩位筆者所知,曾接受有關婚姻及家庭培訓的慕道班導師、主日學導師及牧民工作者,為數不多。這情況使慕道班導師、主日學導師及牧民工作者不能及早辨認出慕道者、兒童、準婚者和教友的處境和需要,甚或不敢觸踫這方面的議題,因而不能及時和有效地作出適合的回應、跟進或轉介。與此同時,信仰培育和教理講授不能扣緊慕道者、兒童、準婚者和教友的實際生活,所以經常給人這樣的觀感:教會對有關婚姻及家庭所作的訓導和培育,只是一堆與真實生活脫節的空話、一篇眾人皆知但沒人可以做到的大教訓。作為前線的信仰培育者,面對慕道者和教友這些的看法和質疑,我們的體驗是深刻和尖銳的。
考慮到現時的慕道班課程內容已經非常吃緊,不可能大幅度地把婚姻及家庭的議題插入其中。所以,我們提議慕道班導師、主日學導師及牧民工作者需要持續地接受有關婚姻及家庭的培訓,讓他們能夠擁有婚姻及家庭的基本視野和觸覺,在信仰培育過程及牧民工作中以滲透的方式,提供基本的婚前及家庭培育。除提醒慕道者、準婚者和教友準備婚姻是極為重要外,也能陪伴他們,以信仰的眼光、愛的德行及踏實的支援,檢視及處理他們的實際生活。
我們建議透過增潤現有的培訓課程,給慕道班導師、主日學導師及牧民工作者有關婚姻及家庭的培訓。(22)此外,教區不同的機構可合作舉辦培育課程及活動,把「中程準備」的婚前培育推前到青年擇偶或開始戀愛之前。(23)提供合適的平台,讓青年教友、未婚、準婚人士和新教友認真地探索公教婚姻、貞潔、維護生命、婚姻及家庭成長歷程及家庭教會等議題。事實上,這些婚姻培育也是聖召培育的重要一環。
慕道班導師、主日學導師及牧民工作者的角色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往往是非教友、兒童、望道者和慕道者「正式及長期」地接觸教會的前線人員。他們如何跟非教友、兒童、望道者和慕道者建立關係,將會深遠地影響他們如何建立「基督徒身份」及生活信仰。所以,道班導師、主日學導師及牧民工作者需要及早和持續地接受有關婚姻及家庭的培訓,好能生活出教宗方濟各在《福音的喜樂》勸諭中所說的:「一切基督徒培育在於深化宣講,由教理講授工作所反映出來…宣講的核心要求我們強調今天最需要的一些元素:必須表述天主救贖的愛,先於任何倫理或宗教義務。」(24)
結語
無論是大部份人所選擇的婚姻生活,還是獨身生活,又或是修道團體生活,都是漫長的人生路、都是一個生命的召叫。不管人選擇那一種的生活方式或回應那一個召叫,愛都是基礎,所以,愛的培育比基督徒身份及基督徒婚姻的培育更為優先。非基督徒也會結婚,他們不一定有基督徒的價值觀,但卻不可以沒有愛,也不可以缺少這些愛的德行。所以,愛的培育應該比婚前培育更早進行。當一個人擁有愛的德行,並在跟另一個人結為夫婦前作好準備,他們的婚姻會更美滿。
由於擁有基督信仰的幅度及內涵,教會內的婚前培育應是一個長期的培育,以一個人的成全及歸皈基督為依歸。具體地說,基督徒婚姻的培訓其實就是基督徒身份的培訓。這長期的培訓應由孩童階段及慕道期開始。
透過短期的課程或培訓班陶成愛的德行及建立健康婚姻,幾乎是不可能的,故此,兩位筆者對在教會內的婚前培育課程有以下的原則性建議:在堂區的慕道班及信仰培育課程、教育系統內的課程、家庭的牧養事工等,都要準備一個人的成長、讓他能明智地選擇未來的生活。
由於大部份人所選擇的是婚姻生活,所以,不論在信仰培育、教育課程和家庭生活裡,在準備一個人成長的同時,也要準備其婚姻生活。我們認為「遠程及中程的婚前準備」都是重要的基礎環節,可惜往往被忽略了。所以,如果我們可以在慕道班的課程中,在家庭生活教育中、教會團體生活中及堂區的牧民工作中多加注意這兩環節,會為更好的「近程的婚前準備」打好基礎。「中期的準備」是一個長期的準備,其目標是建立一個更好的「近程準備」。
現今教會的婚前培育大部份都是「近程的準備」,主要透過短期的課程教授。如果我們把婚姻視作生命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抉擇,那麼,婚前培育的提供者及接受者都應該不只為舉行婚禮和領聖事而作出「近期準備」,卻要更長遠地為整個生命的成全而提供及接受「長期的準備和培育」。
在教宗方濟各頒布《愛的喜樂》勸諭之前,教會神長在2014年以家庭為主題的世界主教會議指出:「基督徒婚姻是一份召叫,是在信仰旅程中經過充分的準備和恰當的明辨過程後予以實踐的,而不應被視為只是文化傳統或是社會或法律的要求而已。因此,個人和夫婦需要接受培育,以致整個教會團體的真實生活經驗可以加入信仰內容的教導之中。教長們重覆地提出,應根據家庭的福音來全面更新教會的牧民工作,以及撤換目前重視個體的做法。為此,教長們多番堅持,在提高家庭的參與下,來更新司鐸和其他牧民工作者的訓練。」(25)
因此,我們提議慕道班導師、主日學導師及牧民工作者應持續地接受有關婚姻及家庭的培訓,作為一個起點,正如教宗方濟各在《愛的喜樂》勸諭中所說的:「我們需要找到正確的語言、論據及見證的方式,好能幫助我們接觸年輕人的心靈,喚起青年人的慷慨、承諾和愛的能力,甚至英雄氣慨,並以這方針,邀請他們以熱情與勇氣,肩負起婚姻的挑戰。」(26)
資料列表
21. Olson D. H. & Gorall D. M. (2003)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In Walsh, F. (Eds.), Normal family processes: growing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3rd ed., NY: Guilford Press. pp. 514-548.
22. 例如教區教理中心及教區教理委員會所提供的培訓課程及活動。
23. 例如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堂區、善會及有關的組織和團體,聯合舉辦培訓課程及活動,為青年教友、未婚、準婚人士和新教友提供「中程準備」的婚前培育。
24. 參閱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勸諭 (2013)。澳門:樂仁出版社,2015,165號。
25.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三屆非常務會議 (2014年10月5-19日)「在福傳背景下家庭牧民面對的挑戰」《總結報告》。2014年10月18日。36,37號。
26. FRANCESCO, Amoris Lætitia, n.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