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jmom.honlam.org
1957年2月21日,約瑟•拉辛格教授要為他的特許任教資格作示範課。這堂課,連同他的博士後論文,會決定他能否取得教學資格。他異常緊張,因為第二名考核人,著名的神學家薛邁思(Michael Schmaus)跟他所持的立場不一樣。在演講廳答辯時,由於拉辛格的立場極具爭議,引發他的論文導師和薛邁思爭辯起來。
「這是非常驚人的場面,」拉辛格,現在的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在最近出版的《Last Testament. In his own words.》 一書中向作者Peter Seewald 說道。
榮休教宗回憶道,四年前,即1953年,當他剛剛取得博士學位時,大學的校長跟拉辛格說:「他希望我日後是他修院的同僚。」這瞬間讓拉辛格的自我膨脹起來。
但博士後學位論文的爭拗給予他極大的羞辱.。榮休教宗評論說「自己在這場合中顯得很渺小。」「但它也有其好處:就是再一次承認,是的,完完全全的無助,站在這裡不像偉大的英雄般,而是卑微的候選人」
這次經歷為他上了人生一堂課:「人需要羞辱。」
他繼續解釋:「我相信為年青人一直實現目標和不斷獲得贊美是危險的。為年青人而言,更重要的是知其長短,偶然面對批評,在難關中徘徊,承認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只為了不斷獲得勝利。一個人需要忍受一些東西才能使他學會正確的評估自己,和至少會考慮到他人。這樣他就不會隨意判斷人,自己卻置身事外,而是樂觀地接納他們,接納他們的努力和缺點。」
人需要羞辱。實際上,羞辱是謙虛的之始。因為被羞辱,我們才會學會謙虛。
羞辱可能來自其他人,如別人面對面向我們講真話,或向我們說謊。法利賽人拒絕耶穌,因為祂和稅吏和罪人同席(瑪竇9:11,馬爾谷2:15,路加5:30),跟聲名狼藉的女人相處(參考路加7:36-40,若望4:3-42,8:1-11)。他們失實地譴責祂依賴魔王貝爾則布的權力驅魔(參考瑪竇12:24, 路加11:15)。
我們也會在某些情形下受到羞辱,就是在問題前自己顯得無助時。
我們因為失敗而受到羞辱,但失敗是醫治驕傲的良藥。
教宗方濟各說:「偶爾我意外發現,為一些固執者,犯錯能為他帶來益處,因為過犯能提醒他們的罪人身份,從而見到耶穌。我想起天主的僕人,若望保祿一世在星期三的公開接見活動中說過的話,「天主甚愛謙虛,致使有時候祂願意人犯罪。為何?為了使那些承認己罪的人,痛悔後保持謙虛。」《天主的名字叫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