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德蘭修女的納因城

嚼竹子的驢

猶太地區的納因城,一位老寡婦,沒了丈夫,不幸又喪了年輕的獨子,她這一生唯一的依靠。在古代猶太人的社會,一個無依無靠的寡婦,不僅僅在物質上很難生存,在心靈上,她可能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她一無所有。

耶穌與門徒剛巧正要進城,和載著棺材送喪的隊伍擦肩而過。祂看到老婦人的眼淚,聽到她戚喪的嗚咽之聲,就如聖經所載,祂「動了憐憫的心」。祂回頭,擱下的他門徒,攔住車隊,將手輕輕放在亡者的棺木上。眾人的眼睛都看著這位面容平靜卻充滿威嚴的拉比。祂對著棺木說:青年人,請你起來。

郭蒂尼神父在他的耶穌傳裡,寫到耶穌復活納因城寡婦的獨子時,說:「天主的憐憫,在於祂因為人類的悲痛,改變了自然界牢不可破的因果鐵律」。

愛的起源在同情心。沒有一個凡人可以如同耶穌一般,身為天主,感受到人心最深處的悲痛,分享人心的每一絲絕望。沒有凡人可以,但是聖人可以。

德蘭修女一輩子聽了太多的嗚咽之聲,看到了太多的絕望。印度種姓制度下,得了絕症,被拋在路邊等死的所謂「賤民」,眼裡的悲哀和困惑,和納因的寡婦是一樣的。她怎麼能承受的了?她小小的身軀,怎樣能包藏一顆如此宏大的心靈?她只是從馬其頓的一個阿爾巴尼亞家庭出來的小修女,被派到印度傳教而已。她在印度看到了什麼?是否看到了當年佛陀看到的苦難?大概相差不遠。但她不是來尋找解脫,她沒有那種智慧。她是個修女,她沒有一丁點財產,也沒有出色的才幹,她什麼也沒有。「當你擁有的更少,你給予的反而更多。聽起來很荒謬,但這就是愛的邏輯」。

她只有耶穌基督的心。加爾各答是她的納因城。她在其中周遊,看到這裡那裡,都有憂傷的寡婦。她做的事,不外乎就是耶穌所做的。天主打破的,是自然界注定的生死,德蘭修女打破的,是自己和他人的自私本性。她的奇跡,是那些跟隨她的修女們。她們放下了婚姻家庭、放下了學業、事業、她們發了服從的愿,畢生不以自己的意志為主,去為最為窮困的瀕死之人服務。她們其中不少人來自富裕的家庭,但因為她們在德蘭身上看到了耶穌的背影,看到了造物主對生靈的憐憫,她們願意放下一切追隨她。

為什麼她能承受這麼多?因為她的心是造物主無窮的慈悲。

德蘭的納因城有各式各樣的人。這些人甚至不一定都是貧窮的人。她說過許多次,在繁華的紐約,貧窮的人可能更多,因為貧窮不只是物質,更是心靈。生命的麻木、倦怠、自私、孤獨,這些都是貧窮。你可能覺得,仁愛修女會太偉大了,但是我只是一個凡人,我做不到那樣的地步。可是你注意你近人的孤獨嗎?你看到你身邊朋友的困惑嗎?你真的知道你身邊每一個朋友的困擾嗎?你在乎嗎?

有一次,有個人問德蘭修女如何解決心靈上的煩悶,她回答說:「回家,去愛你的家人」。自私,是貧窮,也是剝削。一個人如果想象著自己到遙遠的非洲、印度,在哪裡如何幫助窮人,卻為了看一場球賽不和等待著他的家人吃晚飯,貧窮的是他自己,使人貧窮的也是他自己。

加爾各答的聖德蘭確實拿了諾貝爾和平獎,但她的慈善從來就不是單純的philanthropy,樂善好施,她也從來不在乎這些獎項或者俗世帶給她的鎂光燈。她來到人間,是以基督的心為心。她來修復的,不是物質的貧窮(因為它永遠會存在),是人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