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展熙
在耶穌講今天比喻之前,他訓示說:「你們要小心,提防一切貪念」。在保祿弟子要我們消滅的俗念之中,也包括貪念。理由也許在就是訓導者所說的:虛而又虛,萬事皆虛。
都說得好。不過,這些已是老生常談。『貪字得個貧』、『錢喺帶唔入棺材』這類說話,電視劇都時有提及。
關鍵是,我斗膽認為,這個比喻本身未必與貪念直接有關。要處理這問題,先要問:貪者,何也?
希臘文πλεονεξία(音:pleonexia)是由比較級(comparative)形容詞「πλεον」,更多(more)加名詞化字尾而成。簡言之,就「想得到更多」的意思。但這再可有兩種解讀:一)是想得到比應得的更多;二)想不斷得到更多。後者也呼應粵諺所謂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喻意人心永不滿足。
然而,在比喻中,這有錢人對自己說:『我的靈魂啊!你積聚的財物已夠你多年享用,你休息吧!吃喝宴樂吧!』。坦白講,一個會認為自己賺得夠多了,可以停下來然後吃喝享樂的人,並不算太貪錢。
也許,耶穌在講比喻前的那句話的後半句,更為貼題:一個人即使富裕,他的生命並非在於他的財產。在比喻中,這個有錢人給人的印象是,他認為人生的一切擔憂掛心的,只是自己財產的是否充裕。但誠如人們常喜歡說的:錢買得了醫療,買不了生命。生命盡頭的一剎,有幾何是如人願的呢?
既然人生不在財產,則在何處呢?仔細閱讀這比喻的細節,也許能給我們幾點啟示。
首先,我們要留意這位有錢人(農地地主?)如何稱呼他的產業:『我的』穀物、『我的』五穀。這心態與今天社會很相似:我的做事成果就是我自己的、我一個人的功勞。今天社會,就像這位有錢人一樣,忘記了一件事能夠成功,單靠最高負責人(或資本的擁有人)是絕不能成就的。一件事的成功,靠著下面多少人的奔波勞碌。這位有錢人的田,一定不是他自己『落手落腳』耕的吧?他何曾有記起過替他工作的人的功勞。他沒有,但只是把一切歸功於自己。
其次,猶太人是不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當然,這是因為創世紀的詛咒;但因此他們相信,大地之所以出產,首要是大地的功勞,其次才是人力。其實,這思想也走進了天主教傳統。在彌撒奉獻禮品時,如果不唱奉獻詠,主禮會開聲誦唸:「上主,萬有的天主,你賜給我們食糧,我們讚美你;我們將大地[的」和人類勞苦的果實─麥麵餅,呈獻給你,使成為我們的生命之糧」。留意這裏的排位,「大地」同樣是先於「人類勞苦的」。然而,這有錢人對大地全無半點感恩,他卻只是把一切歸功於自己。
第三,這位有錢人自己已生活無憂,卻半點沒有想到讓窮人得到一點幫助。這是梅瑟律法中要人體現天主對以色列子民的愛的要求(肋19:9-10; 23:22;申24:21)。
第四,這位有錢人就如何處理自己財富的問題,只會『自己』「心裏想」,和「對『自己』說」。假設他是上有高堂,下有妻兒的話,他對自己的生命的安排似乎並沒有考慮到他們,或接納他們的考慮。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對一個猶太人來說,天主在生活上佔有重要的位置,但他卻從不感恩,也沒有向他人體現出上主對他的眷顧,反而只顧著自己的財產。
可見,這位有錢人的問題,不是貪。他並沒有一直想要更多,他知道他快有足夠的了,可以停下來吃喝享樂了。他真正的問題,心裏只有自己。在他心目中,沒有他的伙計,沒有出產一切的大自然,沒有貧窮挨苦的有需要者,沒有家人,更沒有天主。當一個人把他與世上各層面的關係都切斷時,當他以為這樣就可以確保生活無憂事事順遂的時候,當然也就成了他失去人生的時候。
的確,人的生命並非在於他的財產,而在於謀求在天主前富有。要在天主前富有,並非只是口頭上,外在儀式上;而是把天主,把祂創造的大自然,把祂賜給我們的同事、親人、摯友,放在心中,事事想到他們,也事事為他們設想。這,是古今無異的必修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