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edro Daniel Oliveira
譯/葉俊仁
澳門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小城,但階級間的貧富懸殊卻非常嚴重。因此,在本地推廣天主教的社會價值,是耶穌聖心司鐸會的主要目標。與本報的訪談中,隷屬耶穌聖心司鐸會的柴浩東神父 (Fr Daniel Ribeiro, SCJ) 表示,鐸會希望藉著傳播這些價值觀,使社會更團結,並在兄弟友愛中互相扶持。鐸會在澳的會務已於五月一日正式展開。
耶穌聖心司鐸會(又稱德翁會)已於今年五月正式在澳開展其會務。會士深明要應對社會不平等所帶來之挑戰絶非易事,但亦無阻柴神父緊隨鐸會的宗旨;他說:「我們是來宣講社會正義,而在澳門最大的挑戰,來自階級之間的巨大差異,貧富懸殊情況亦令人震怒。」
「對我們來說,澳門是一個主要的挑戰;貧富界綫非常分明,階級之間亦存在很多分歧以及不公。」柴神父如此形容澳門社會:「澳門社會就像兩個大籃子:其中一個是給低收入及中產階層的,另外一個是富者專屬,獨享全部專利。」
「由於鐸會剛抵埗,我們現在的工作並不明顯。」柴神父除為會士外,同時擔任望德聖母堂堂區之助理主任司鐸,「現階段先在望德聖母堂及望廈聖方濟各堂兩個堂區,以聖事、禮儀及堂區建設,凝聚教友;我們期望未來可以發展更多形式的活動,推廣信仰。」
鐸會在中長期的目標上,希望能在會務所及之範圍內,為澳門教區服務;特別是青少年,因為他們是社會及教會未來的棟樑,因此需要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服務。柴神父又提到:「澳門教區特別有此需要,希望藉此可以喚醒及強化教會本身;因此教會要與青年人共同合作,使用他們明白的語言,讓他們能夠投入教會。」他亦提到一個概念,就是找尋教會的語言,遵從教會的引導。
來自巴西聖保羅州坎皮納斯的柴神父又表示,作為耶穌聖心司鐸會會士,希望能藉著傳播這些價值觀,使社會更團結,並在兄弟友愛中互相扶持,特別要對年青人加以培育,以凝聚澳門社會。
亞洲計劃
連同來自巴西的柴浩東神父在內,耶穌聖心司鐸會共有7人來到澳門開展會務,當中3人來自印尼,其餘3人分別來自阿根廷、葡萄牙及印度。
「位於羅馬的總會遴選了我們7人來到澳門,全力開展『亞洲計劃』。首先我們由2014年1月至4月在菲律賓逗留,同時擬定『亞洲計劃』的守則。當時我們在中、港、澳三地,雖無認識的人,但同年4月就接受了時任主教—黎鴻昇的邀請,來到澳門開展一個地方性的傳道工作。」自始,柴神父他們到香港教區學習廣東話,並藉此接觸澳門的實況,作為他們為時兩年的適應期。
德翁會略史
耶穌聖心司鐸會是由萊奧內‧德翁神父在1878年於法國創立的修會,「德翁會」因而得名。1891年,教宗良十三世發表了《新事物》通諭,是為天主教會第一份就著社會議題發表的通諭。柴神父解釋:「自那時起,德翁神父作為一個兼具傳播及法律知識的人,意識到傳播天主教社會觀的需要,有別於社會及政黨等價值觀。」德翁會現有會士約2200人,包括神父及修士,遍佈全球40個國家及地區。1923年12月,德翁會於印尼南蘇門答臘省,開展了於亞洲的第一個會務,第一批會士於翌年12月抵埗,計有2位神父及1位修士。在耶穌聖心司鐸會第23次總會議後,亦開展了在菲律賓的會務。直至現在,德翁會在亞洲的越南、澳門及台灣亦開展了會務。
【註】英文原文參考2016年5月6日出版之文章《Father Daniel Ribeiro of the “Dehonians” comments on Macau society: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outrage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