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捉緊時代脈搏 對外展示成果 : 利瑪竇中學週六舉行開放日

穿越一甲子的時光,本年利瑪竇中學踏進建校六十週年。時至今日,利瑪竇中學孕育出社會各界別的人材,當中依然秉承扶持弱小,重視家庭關懷的教育情操,並貫徹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及一眾會士的精神辦學,切實為學生的福祉踏出每一步。

為慶祝建校六十週年的重要時刻,校方於本學年舉辦了一系列慶祝活動。二零一六年一月九日(星期六),學校將進行校園活動分享日(開放日)活動,特意邀請全體師生家長一同參與,並藉此機會開放校園予公眾參觀,一同感受學校此時此刻歲月的成長。

捉緊時代脈搏

學校於本學年由新的管理班子延續耶穌會辦學理念,貫徹重視學生身心靈健康及德育培訓的教學精神。校長張慧玲對本報表達以下一些對學校發展之期望:其一是努力凝聚教師團隊,激發教師和前線職員職工的熱情、對教育的使命感,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抓緊時代的脈搏,好能為學生預備他們畢業後所面對的社會情況。

其二是透過實踐校方的三年發展計劃來發展校務,當中包括與教師團隊一起探索適切的教學方法,更整體的規劃課程發展,改善不同教育階段的銜接;加強推行運用依納爵教學法,將學習情境與學生的背景脈絡、經驗、反省、行動、評估作連結,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探研的學習精神,有反省學習能力的人;學生品德及校風上希望通過學術知識、處事態度、技能及行為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樂於成為自己、具備正確的公民意識及價值觀,懂得分辨、善用才華為他人作出貢獻。

其三是優化行政管理,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絡,特別是與耶穌會網絡的交流和合作,不斷反躬自省。

什麼是依納爵教學法

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於十六世紀寫下著名的《神操》這本靈修指南。其後《神操》不僅應用於祈禱和默想,更成為耶穌會學校教學態度與方法的基礎。這個具有依納爵精神的教學法正是所謂的「依納爵反省教學法」(Ignatian Pedagogy),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今日教育理念中強調的個別差異、多元智能和真實情境的學習,早在四百年前的依納爵《神操》中一一提及,且應用於信仰培育。今天的教師也能從這古老的智慧泉源中汲取靈感,將其理念深入教學中,裨益莘莘學子。

2014年於西班牙舉行的國際依納爵教學法及靈修研討會 (SIPEI) 強調耶穌會教育機構應以4C作教育目標:教導人成為有才幹 (Competent)、有良心 (Conscience)、富慈悲 (Compassionate)及願承擔 (Committed)的人。依納爵教學法的理想就是全面發展的人,期待學生在畢業時具備卓越智能 (Intellectual Competent)、對終身學習採開放的態度 (Open to growth)、富宗教信仰與道德的 (Religious)、以「愛」為個人導向 (Loving)及承諾為社會的工平正義而努力 (Committed to Doing Justice)。

依納爵教學法五項要素包括:背景 Context; 經驗 Experience;反省 Reflection;行動 Action;評估 Evaluation。

依納爵教學法旨在發展學生的志願,讓學生具有一套健全正確的道德觀念,並依據這觀念而生活。我們培育學生無私地貢獻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為他人,尤其是那些特別有需要的人的福利而工作,為正義公平的社會而努力。

有關是次報導全文請參閱本週出版的青年月刊《清泉》。

BKI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