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三機構合辦研討會
(天亞社訊)中港兩地的宗教研究機構合辦研討會,探討中國天主教會本地化及與社會融合的問題。香港教區湯漢樞機表示,「本地化」是教會的一貫主張,也是本地教會所追求的目標。
第五屆「基督教在當代中國社會的作用及其影響」研討會在香港進行,由中國人民大學宗教高等研究院、香港原道文化交流學會、河北信德文化學會合辦,以「中國天主教會與社會的融合」為題於十一月十七至十八日舉行。
湯樞機致歡迎辭時表示,天主教會不是拔除本地文化,而是在本地文化的基礎上將本地文化提升。福音在任何一個文化中所發展出來的新形式,一定符合當地文化的發展,所以「本地化」是文化與福音結合的結果,也是本地教會所追求的目標,「一個沒有實現本地化的教會,是一個尚處於成長中的教會」。
他續說,本地化的進程是自然進程,需要假以時日,凡急於求成,不但相反歷史與文化的發展規律,也不能成功。此外,他又認為在教會本地化的問題上,需要尊重這個「自然」進程,「避免使用外力,將不屬於福音精神的事物強加在本地教會上」。
湯樞機指出,過去幾十年來,由於缺乏充分的溝通與了解,教會在內地被某些人視為社會中的「異類」與「非和諧因素」,使天主教會受到不應有的對待。「幸好透過雙方的對話與溝通,中國社會對於天主教會的誤會正在逐步减少,值得令人鼓舞。」
他表示,最近聽聞中梵雙方的交談正在進行,而且「雙方的分歧正在不斷縮小。這說明雙方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我們樂見這種對話的成果」。
據《中國民族報》廿四日報道,中國人民大學前任副校長楊慧林教授致辭時表示,「本地化」是一個常新的話題。反觀中國天主教的歷史,天主教與中國文化、社會並非「水火不容」。無論「本地化」還是「中國化」,都需要梳理好中國文化與基督宗教對話的思想資源,正確理解中國基督宗教的獨特處境和文化經驗。
合辦會議的河北信德文化學會負責人張士江神父則指出,從利瑪竇以來,教會與中國融合的進程坎坷,現在仍面臨許多困難,仍需探索。不過,教宗方濟各上任後,一直主張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和各宗教及各種文化對話交流。
他續說,世界上兩種非常優秀而強大的文化——中國文化與基督宗教文化曾經數次不期而遇。「在全球化的今日,若二者能掌握新的機遇,交流互鑒、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相信一定會對現代人類文明和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貢獻。」
另一合辦團體香港原道文化交流學會,會長蔡惠民神父則表示,香港天主教會自上世紀三十年代展開中國教會「本地化」的發展,注重通過「本地化」表達基督信仰,並指教區修院的課程設置中有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內容。而修院大樓本身,便是中西結合的建築。
兩天的會議共有五場主題十個講座,分別就「當代國際關係重構中的宗教處境及其挑戰」、「中國天主教會積極融入社會的平台和途徑」、「基督信仰及傳統經驗對中國法治建設的可能作用」、「當代社會與中國教會福傳本地化」,及「在世俗化沖擊下的當代奉獻生活」。
這次研討會有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的政界、學界、宗教界約六十位代表出席。
中共中央統戰部前巡視員李平曄博士在閉幕式中表示,這次研討會是五屆中最多人的一次。儘管與會者來自不同的地方,信仰、教育背景、工作性質也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要探討問題,加強理解和溝通」。
她說:「異是必然的,但我們要更多看到我們之間的同。在研討中,我們的確看到我們鍥而不捨精神追求的一致性,看到我們希望國家強盛的目標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