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號角專訪

專訪母佑會中華區會長陸琴莉修女(下)

中華會區成為母佑會東南亞發展的踏腳石

母佑會(全名:聖母進教之佑孝女會)本年慶祝來華傳教100周年,本報上期刊載與母佑會中華區會長陸琴莉修女的專訪,重溫母佑會修女100年前在中國傳教的點滴。

您提到修女們來華後主要為農村裡最貧困的人服務,能再詳細說說嗎?

隨後,修女亦開始照顧孤兒、盲童及長者,孤兒院人數超過一百人,可見當時出現各種家庭問題或倫理問題。不少兒童因為健康原因,又或天生失明或有其他缺憾而被家人拋棄,最後來到我們孤兒院,在修女們的照顧下成長。修女後來又增建針織房,作為一個謀生工具,也教授女青年及婦女一些求生技能,讓她們自力更生。

我們知道,中日戰爭以及後來的大環境,是傳教的一大難題;您知道當時修女會有遇到哪些大的挑戰及困難嗎?

中日戰爭期間,修女們十分艱苦、經濟上很困難,又經常受到日軍的滋擾,因為他們想覇位我們的會院。每當有炸彈警報,修女們又要立即帶領孤兒院內的兒童跑到山上逃避,可以想像帶着如此多有殘障的兒童逃難,情形十分狼狽。

在樂昌成立會院幾個月後,受到土匪侵襲,他們到處搶劫和破壞,修女們都感到相當害怕。雷主教亦很細心,眼見局勢導致地區不安全,又得知修女們的內心感到恐懼,便主動關懷修女們、問她們是否有意轉換環境,但修女們卻一致回應留守原地,不願離開當地的人民,堅定要與當地人一起。

修女們當時來到澳門時,她們工作又是甚麼呢?

來到澳門後,修女們在慈幼學校旁售賣聖物及訂裝書本,和開辦主日學,及後慢慢才進入學校教書。1954年,母佑會接辦粵華分校(幼稚園),1966年接辦教區學校並取名聖瑪沙利羅學校,1976年接辦永援中英文中學,1978年開設慈惠托兒所,1983年接辦九澳聖若瑟學校等。

母佑會在澳門的使徒工作主要透過辦學為主,在現今的社會與競爭中,如何透過辦學,去實踐鮑思高神父服務貧苦青年的精神呢?

現今的社會的確有不同的挑戰,但我們都是以同一的精神,去面對任何環境、任何時代的挑戰,靠着「以我靈,取其餘」的神恩,以及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法:理智、宗教、仁愛」去服務他們;又因應我們的對象,以現代化的方式去應對現今學生的需求。我們的目標都是為貧苦的青年,所以我們都是選擇貧窮地區服務,例如瑪沙利羅學校、九澳聖若瑟學校等;而永援學校是別人送贈,我們便欣然接受並為有需要的青年服務。

現在,社會發達、大部分學生家庭富裕,但在富裕的家境背後,我們發現這些青年卻精神貧窮,例如:他們雖得到充裕的物質供應,卻缺乏父母的關愛與陪伴。從前的確遇到物質貧窮的家庭,但現在時代不同,我們也需要特別關注青年、婦女在精神層面上的貧富狀況,而只有天主的愛才能使他們心靈滿足。不論是哪一個時代,面對哪種環境,哪裡有青年人,那裡便是我們發揮慈幼神恩的地方。

除了河西、粵北等地,母佑會修女還有否到國內其他地方呢?

1934年,部份修女北上上海,擴展會務,期間開設診所、育嬰堂及小學,但最後局勢問題來到澳門和香港等地。不過,我認為這些都是天主的聖意,因為若不是離開內地後,我們不會來到澳門和香港,以致發展到台灣、菲律賓、越南,甚至澳洲等地。所以,中國是我們最早期傳教區,沒有中國的傳教經歷,我們的傳教服務事業無法蓬勃擴展到其他地區,例如越南的開始都是靠在中華會區的幫助,不論在建築、建設或培育方面,中華會區都給予她們很大的幫助。

在澳門,還有多少母佑會的修女服務呢?

現時,我們有18位修女,但其中有兩位九旬修女因年紀漸大而沒有繼續從事修會的工作,她們默默工作數十載,我們都十分感謝她們的貢獻。其餘16位的修女遍佈我們三個會院,例如:永援中學有五位修女,聖瑪沙利羅會院有六位修女,另外九澳會院也有五位修女。希望天主能可憐我們,打發更多慷慨大方、成熟的女青年,讓更多女青年獻身成為修女、傳教士。這實在需要懇求天主,因為聖召是一個恩典來的。

待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