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每天的約定

寫給忙碌人士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jmom.honlam.org

2004年聖誕後的一天,東南及南亞沿岸地區被有紀錄以來破壞性最強的海嘯侵襲。急劇上漲的的水浪於當天上午9時30分襲擊印度東南岸的邦韋蘭康尼鎮(Vailankanni),而約有2000名人士被困在安康聖母大殿(Basilica of Our Lady of Good Health:

http://www.vailankannishrine.org/)。海嘯把大教堂周圍的所有事物都沖走了,唯獨餘下聖殿,雖然此處離岸只有100米的距離,它卻絲毫無損。聖堂職員表示:「來勢洶洶的海浪漲到大教堂的主要入口,邦韋蘭康尼聖母像(Our Lady of Vailankanni)正是安放於此,當海水到達外面門口的第一級樓梯時水就退了」。

實在,這不是邦韋蘭康尼的第一個奇跡。自1560年起,已有上千人尋求聖母的轉禱後而獲得實現(奇跡)。此鎮只有1萬人居住,但每年卻有2千萬人來朝聖,在聖母像前求她轉禱。12月26號的那一次奇跡則是最明顯的。

幾個禮拜前我們看過為何瑪利亞為我們的需要轉禱是如此奏效-因她是主母(Queen Mother)。所以,因著這個原因,除了玫瑰經,很多基督徒(包括非天主教徒)另有一習俗敬禮她:三鐘經的誦念(復活期則念天皇后喜樂經)。

我們不清楚此習俗的來源。它有可能出自11世紀隱修院的習俗,即當晚鐘響起(念「夜禱」)時誦念三篇聖母經。其實,三鐘經在隱修院於早上六時、中午和下午六時會伴隨鐘聲(共響起九次,每組三次)一起誦念。

這敬禮由聖堂、女修道院和隱修院迅速散播到信友的家中,他們可以在下午六時,所有家庭成員聚在一起時誦念。在菲律賓,這禱文會在公共傳播系統和一些商場中廣播。即使一些聖公會教徒和路德教會也會念此經。在羅馬,教宗在星期日中午跟信眾一起誦念。

真福教宗保祿六世,在《聖母敬禮》的通諭中,勉勵信眾誦念三鐘經,皆因它是「停下來祈禱的邀請」。我們可以在以下三個時段中揀選一個合適的時間祈禱:黎明,中午或黃昏(晚上工作者可以選擇在凌晨時段祈禱)。

跟玫瑰經一樣,三鐘經不只是讓我們回憶聖母瑪利亞。其實,它要給我們的信息是耶穌降生成人,成為我們一份子,共同感受我們的喜樂與痛苦,艱難與勝利。祂知道笑、哭、工作、休息、被接納和被拒絕為何物。無形的天主使自己盡顯人前是要提醒我們祂不是遙不可及,而是在我們中間。祂提醒我們永遠不是獨個兒的,因為祂是真正的厄瑪奴耳-全能的天主「與我們同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