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展望──察斷行三部曲 創世失落與救贖
梁展熙
閱讀一份通諭,本來就不是輕鬆的事;再加上暫時仍未有官方中譯本,就更是困難。有見及此,筆者想先與大家一起概括地從大綱來看看這份通諭。由於本文難免會引用通諭,內文中的引文只為筆者試譯,僅供參考。
在教宗方濟各發佈《願祢受讚美》(Laudato Si’)當天(六月十八日),德國主教團團長馬勒客樞機(Card. Reinhard Marx)在一場記者招待會中就簡介了其結構【註一】。教宗在《讚美》中使用了前教宗聖若望廿三世在他的通諭《慈母與導師》中視為教會社會訓導主要方法的「察-斷-行」(see-judge-act)三部曲(見《慈母》第二三七段【註二】)。首先,在《讚美》第一章「我們共同的家正發生甚麼?」中,教宗把可觀察到的問題都列舉出來。我們也可從這一章中看出教宗的宏觀角度。除了環境問題外,他還列舉了環球社會不公義、對以上問題反應的匱乏,以及各方意見的爭論不休。接著,是第二步。教宗以他的神學及社會倫理角度來判斷在第一步中所觀察到的問題。這部分佔整份通諭的篇幅最多,涵蓋第二至四章。當中論及創造的福音(the gospel of creation)、環境危機的人類根源,以及「整全生態觀」(integral ecology)的概念。最後是根據以上判斷所訂立的行動綱領。教宗在第五章中提出一些方向和行動的指引,而在第六章中則給予一些有關環保的教育和靈修角度。
***
雖說《願祢受讚美》是首份有關環保的通諭,但美國天主教聖瑪麗山大學(Mount St. Mary University)神學教授高柳提(David Cloutier)卻提出【註三】,這份通諭也具有深厚的神學意味。而整份通諭的神學及靈修核心,正在第二至四章。當中以基督信仰中的核心元素為骨幹:創造、失落,和救贖。
教宗在第二章中闡釋了他的創造神學。在整個創造中,「各受造物都有其目的,沒有任何事物是多餘的」(84段)。他也指出,雖然基督信仰已適當地把大自然去神話化,但這並無減低它的重要性。他更特別提醒:「我們不是天主」(67段)。這章的內容既與「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相距千里,而當中認為所有受造物都有其與生俱來的目的的看法更挑戰著自然科學認為大自然是漫無目的的論調。
教宗在第三章中診斷現時的情況,發現病因在於罪。教宗嚴厲地批評現時的世界秩序,這我們大概不會驚奇。通諭的新穎之處,在於指出現時的問題是由一連串互相交織的疾病所引起的。教宗列舉這些病因的順序是重要的。首當其衝的,是科技。在教宗承認在過去兩個世紀中科技所帶來的益處的同時,他也借用了上世紀著名神學家桂迪尼(Romano Guadini)一本名字聽起來不甚吉利的著作《現代世界的終結》中的說話作出抨擊:「現在人們傾向相信能力的增長就意味著『人類進步本身的增長』、『在保衛安全、實用性、生活幸福和活力的進步』、『新的價值觀融入主流文化之中』;彷彿科技和經濟能力會自動帶來現實、美善和真理」(105段)。這樣,教宗就呼應著前教宗本篤十六常被忽視的通諭《藉希望得救》(Spe Salvi),當中在探討基督信仰希望的團體特質之後(SS, 13-15),指出個人自由主義和獨裁極權主義的人類進步觀(progress)的謬誤(見SS 17-18, 20, 22-23)。接著,教宗方濟各批評消費主義和全球化現象;更出乎意料的是,他認為整個複雜問題的根源就是「實際相對主義」(practical relativism)。它較《教義相對主義》更危險,在於前者「除了任何對自己的切身利益有關的事物之外,視其他一切為無關重要的」(122段)。教宗也在這裏指出,正如前教宗在《真理中的愛德》中曾指出的(《愛德》,51段),人類對他人的性剝削以至生命的剝削所反映出的,與人類剝削大自然所反映出的是同一心態(123段)。全章最重要之處很可能在於教宗就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工作》通諭所作的討論(124段)。事實上,在這份同樣所受重視不足的通諭中,若望保祿二世對《創世紀》第一章的詮釋,絕不在所謂的「身體神學」之下。由是教宗方濟各重申:「只要我們省思一下人類與其周遭的世界之間的恰當關係的話,就會明白我們需要正確地理解工作;……在各種工作背後的,是我們能夠甚至必須與我們以外的一切之間建立關係」(125段)。
最後,在第四章中,教宗以一整章的篇幅來鋪陳「整全生態論」,其仔細程度是之前所有通諭所不能及。這是個已被救贖的社會的願景,當中所有個人主義式消費都被那導向公共利益的城市環境規劃所取代。教宗給出了宗座首次就城市規劃的訓導,他指出了人們需要「保護公共空間、重要地標和城市景觀,它們會增加我們歸屬感,會增加使我們有可落地生根的感覺,會增加我們對一個融入我們和使我們聚在一起的城市的『歸家感』(feeling at home)。同樣重要的是,一個城市的不同部分可好好的融為一體,那使住在那裏的人有整體感,而不是被限制於一個社區中,因而感受不到整個城市是他們與別人共享的空間」(151段)。簡言之,教宗要求我們,除了資源再分配外,還要共享空間。他要求我們細想一下市中心廣場和公共公園的重要性。同樣打動人心的,是教宗十分強調我們留給未代世代的是甚麼。在形容公共利益的重要性時,教宗寫道:「公共利益的概念也包括未來的世代。數次全球經濟危機已使我們沈痛地明白到我們共同──包括我們下一代的──命運不斷惡化時所帶來的禍害。沒有跨代的團結關懷的話,我們已不再能夠談可持續發展」(159段)。也許那些漠視環境問題的人最駭人聽聞的特點,就在於同一群人會很感情用事的高舉「保護我們的孩子」。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歷史最多只有兩個世代,而且很明顯不可能再持續多兩三代,但我們卻不可思議的生活得好像情況可維持直到永遠一般。回想一下,教宗把這份通諭的副標題定為「關心我們共同的家」(Care for Our Common Home),就是想透過家庭感使人真正的轉變。
***
教宗在《願祢受讚美》的最後一章中,讚揚適度和謙遜的重要性。他更帶點諷刺的寫道:「適度和謙遜在上個世紀中並沒有被善意看待!」(224段)。因著《願祢受讚美》的長度──合共246段,不少人只能留意當中一些精選句子。但這份通諭的效應是不容忽視的。它呼籲人類要作出大幅度的改變。這改變紮根於天主教傳承中的世界觀,這改變深入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並深入我們的心坎。此外,教宗強調,環境危機與其他問題息息相關:經濟問題、性的問題、靈修問題,等等。正如教宗多次在《讚美》寫道:「萬事萬物都彼此相連」(everything is connected;見16, 42, 70, 91, 117, 138, 240段)或「萬事物都息息相關」(everything is [inter]connected;見92, 120, 137, 142段)。有另外一點值得一提的。儘管教宗是在六月十八日發佈這份通諭,但這份通諭的官方頒佈日期卻是五月廿四日──(今年的)聖神降臨節。教宗似乎想在這「教會的生日」,再一次重申教會為何而存在:非為自己,而是為整個天主創造的救贖和更新而存在。
【註一】詳見http://www.dbk.de/presse/details/?suchbegriff=laudato%20si&presseid=2833&cHash=0d8e4043a51bf457e3d51395c0de8188。
【註二】由於官方拉丁語版本中並沒有為段落編號,也許因此不同譯本在編號上也有所差異。在英譯本中,這段是第236段;在中譯本中,這是第二三七段;在葡譯本中,這是第235段;在意大利譯本中,這是217段。各西譯本,詳見聖座網頁;中譯本,載於香港教區網頁。
【註三】詳見https://www.commonwealmagazine.org/blog/theological-heart-laudato-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