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的教會 所有人的母親
教宗方濟各
信訊 恭譯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
耶穌是「福傳者中的佼佼者和福音的化身」(《福音的喜樂》,209)。祂對人的關懷,尤其是對那些最容易受到傷害的的和處於最邊緣的人的關懷,請求我們去關心那些最脆弱的人,並尤其在貧窮和奴役的新形式的受害者身上認出祂受苦的面容。主說:「我曾肚餓而你給了我食物,我曾口渴而你給了我飲料,我曾是個陌生人而你歡迎了我,我曾衣不蔽體而你曾替我穿上衣物,我曾患病而你探望了我,我曾身陷囹圄而你曾來到我那裏」(瑪25:35-36)。教會既然本身就是在世上的一位朝聖者以及所有人的母親,田此她的使命就是去愛耶穌,去朝拜和愛祂,尤其藉著去愛那些最貧窮的和最為被人拋棄的人;在這些人當中,肯定包括移民和難民,他們嘗試逃離艱難的生活環境和各樣的危險。因此,今年的移民及難民日的主題是:無國界的教會,所有人的母親。
教會張開雙臂去歡迎所有的人,無分彼此,亦無限額,就是為了宣揚「天主是愛」(若一4:8,16)。在耶穌的死亡和復活後,門徒們充滿勇氣和熱忱的離開晚餐廳;聖神的力量克服了疑惑和猶豫,並使所有的人能夠以各自的語言來明白宗徒們的宣講。從一開始,教會就已是一位全心向整個世界敞開心懷的母親,就已是沒有國界的了。這份使命延續了二千年。但即使在開首的幾個世紀,傳教士已在說及教會是普世之母的身份,然後這思想在教父們的著作中不斷發展,直到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與會主教們(the Council Fathers)在解釋教會的本質時,說到母親教會(Ecclesia Mater: the Mother Church)。她生下兒女,並「把他們抱起,充滿愛的擁入懷中,掛於心中」(《教會憲章》14)。
無國界的教會,所有人的母親,她使接納與團結互助的文化遍佈世界,在這文化中沒有人會被視為無用的,格格不入的,或可隨意擺佈的。當基督徒團體能夠好好活出這母親身份時,她就可滋養人,指示和引領前路,耐心地陪伴著所有人,並藉著祈禱和仁愛的工作接近他們。
今天,這件事尤其有意義。事實上,在這麼巨大的移民潮的時代,為數相當多的人離鄉別井,就只帶著一個充滿著各種恐懼和渴望的行李袋,為了尋求更合乎人道的生活環境,而踏上一趟既滿懷希望卻又危機四伏的旅途。不過,有時,人們會在知道他們之前的生活,或他們所受的迫害和一貧如洗的故事之前,會對這樣的移民產生懷疑和敵意,即使在教會團體中也不例外。在這些情況下,懷疑和偏見,是與聖經中要我們尊重地歡迎有需要的陌生人,並與之團結互助的命令相抵觸。
另一方面,我們的良知感到呼召,去接觸人世間的慘況,並實行當耶穌視陌生人、受苦的人、無辜受到暴力和壓榨之害的人為自己時,所留下的愛的命令。然而,由於我們本性的軟弱,「我們傾向於做那種把上主的傷口保持距離的基督徒」(《福音的喜樂》,270)。
從信望愛所生的勇氣,使我們能夠縮短我們與人間慘況之間的距離。耶穌基督總是在移民和難民身上、在流亡的人和被放逐的人身上,等待著我們把祂認出來。祂並透過他們,呼喚我們去分享我們的資源,以及在某些時候,去放棄我們所獲取的財富的一部分。教宗保祿六世也曾提及過這事:「那些較為幸運的人應該放棄他們的一些權利,為教他們可利用他們的財富來更慷慨地為他人服務(Octogesima Adveniens, 23)。
就今天社會的多元文化特性而論,鼓勵教會去採取新的團結互助、共融以及福傳的投入模式。皊確,移民潮(migration movement)呼喚我們去深化和強化那些可確保人與人之間和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和平共存的價值。即使是達到了那對多元文化以及不同的背景與文化的共享方式有所尊重的容忍,仍是不足的。這一點正正是教會可貢獻的地方,就是去克服界限以及鼓勵人們「遠離保護意識和恐懼、冷漠和邊緣化的心態……而邁向那基於相遇的文化的心態,那文化是唯一能夠建構一個更美好、更公義並卜戈山滿捉之情的世界」(2014年移民及難民日文告)。
然而,如此規模的移民潮,就只有國與國之間和國際組織間有系統而又主動積極的合作,方能規管和有效地管理的。因為移民一事影響到每一個人,這不單是因為其規模之大,但也是因為「其所引致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宗教的問題,及其對各國以及國際社會所提出的巨大挑戰」(《在真理中的愛德》,62)。
在國際的層面,有關處理移民現象的合理性、方法以及所需的規範的辯論時有發生。在國際、國家以及地方層面,都有機構和組織繁重地工作,為服務那些透過移民來尋求更美好生活的人。雖然有他們這些慷慨且值得稱讚的努力,我們仍需要一個更具決定性和更具建設性的行動,即一個依靠普世合作網絡的行動,而這合作及建基於保衛每個人(human person)的尊嚴和中心性。這樣,在打擊可恥人口販賣罪行、違反基本人權,以及所有形式的暴力、壓榨和奴役上,才會更有效。然而,要合作,就需要互惠互助、共同行動、敞開心懷和彼此信任,因為大家都知道「沒有國家能夠單人匹馬的去面對與這移民現象相關的所有難題,畢竟這現象之普遍,已在人們移民離開祖國與移民進入他國這雙重移動上,影響著每個國家」(2014世界移民及難民日文告)。
我們有需要去以愛德和合作的全球化,來回應移民現象的全球化,使移民的生活環境更為人道。同一時間,我們仍需更加努力,去保證通常由戰事和饑荒所引致的惡劣生活條件得到緩解,因為正正是這些惡劣的生活條件迫使人們離鄉別井的。
我們與移民和難民之間的團結互助,必須同時伴以在世界性的層面發展一個更公義和平等的財務和經濟秩序所需的勇氣和創意,以及不斷提升的對和平的投身,這是所有真正的人類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條件。
各位親愛的移民和難民!你們在教會的心目中具有一個特別的位置,你們也幫助她去擴闊心胸,幫助她向整個人類大家庭彰顯她的母愛。不要失去你們的信心和希望!讓我們回想聖家往埃及避難的那段日子:正如榮福童貞瑪利亞的母性之心和聖若瑟的仁慈之心對天主永遠不會棄之於不顧一事充滿信心,同樣,願你們永遠不會缺乏這份希望。我把你們交托給他們,我亦由衷地向你們致以我的宗座遐福。
發自梵蒂岡,二零一四年九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