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教區劉偉傑神父分享晉鐸後於牧民及公教研究的感想(之一)

事奉教區,宣揚公教精神

葉家祺

最近,澳門教區喜獲一位華人司鐸。與澳門結下深厚情緣的劉偉傑神父於本年7月12日從主教領受聖秩而開始服務教民。本報與劉偉傑於他前往英國繼續深造之前與之進行一次訪談,神父分享了他的牧民工作,公教研究課題,與及對教區的一些展望。

 

劉偉傑神父8月24日於花地瑪堂區首祭後為教友祝福
劉偉傑神父8月24日於花地瑪堂區首祭後為教友祝福

編:神父從7月開始晉鐸後已經工作了一個多月,而接下來9月份你將會回到英國繼續升學。請問一下神父在堂區一個多月的牧民工作有什麼感想?

劉神父:主教給我的第一份功課就是整個8月份在聖老楞佐堂工作。但是,除了堂區日常工作之外也需要涉及其他不同的事務。彌撒方面,我協助不同的修女團體進行彌撒,例如為水坑尾聖馬利安老院的修女和婆婆開彌撒;還有前往主教山為熙篤會的修女團體開彌撒。堂區方面就是主日彌撒,聽告解,與及接了一個婚禮禮儀。而新神父按照慣例一般都會前往不同的堂區,團體,修女院舉行首祭的,所以這個月以來很多工作都離不開聖事。偶爾也有一些慶祝活動要參加的,不過,比較特別的是週一至週五都會貢獻一至兩個小時,在修院給6位中學生上拉丁文課。

 

 

編: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學習團體?

劉神父:本來我也沒有這個構思的,是他們主動找我學拉丁文。有時就是你想主動找也未必湊到出來。內容基本上是教他們拉丁文經文,發音和一些相關詞彙,從拉丁文字根幫助他們認識多點英文衍生字。我不是要求他們死背,只是要他們有辨別英文字中拉丁文的元素,給他們一個學習外語的工具。同時給予他們打開歐洲文化,哲學,歷史,美術,音樂的一把鎖匙。馬相伯當年也是做了這些事情,當年蔡元培,梁啟超幾個知識份子湊了一群24位學生,每天就是去找馬相伯學拉丁文,目的就是以此作為打開西方,認識西方文化底蘊的一把鎖匙。我覺得在澳門做這些事是理所當然的,而這也是我牧職的一部分。

 

 

編:神父覺得澳門教區整體的特色如何?

劉神父:雖然澳門地方小,脈絡比較密一點,但之間也需要更多的聯繫。所謂聯繫的意思是不同單位未必知道對方的存在,尤其是年輕一輩。如果一位年輕人從小到14,15歲都在同一堂區長大,他未必會知道教區裡其實有很多其他團體的存在。所以我也帶那班年輕人去嘉模堂去參觀,去大會堂參觀教區傳播中心,去看一下青年牧民中心,帶他們去主教山,很容易一日就能認識四分之一個教區。地方小有這樣好,人脈容易建立。交通不太困難,煩雜事務也不多,看完回家也不是很久。即是說我們是搭橋的角色,年輕人就是很容易接受與及被引導的,比較願意開放去認識,所以澳門年輕一輩的信仰陶成絕對是有所作為的。

 

 

(下期待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