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教友協進會舉辦參觀活動 齊來認識「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

(本報訊)澳門天主教教友協進會緊接著5月下旬探訪了主業團,現繼續將於9月9日下午舉辦參觀活動 ─ 齊來認識「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 聚會內容包括: 介紹修會團體、三位修女們的分享及互相交流。 日期: 2017年9月9 日(星期六) 時間: 下午3時至5時 地點: 聖嘉俾額爾會院 地址: 學校巷5號地下 現正接受有興趣的朋友報名。報名可電郵至該會: catholicmacau@hotmail.com、或電話/whatsapp: 6689 0831(梁小姐)。 名額有限 額滿即止。是次聚會費用全免 ,歡迎自由捐獻。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聖保祿學校宗教組朝聖活動

聖保祿學校宗教組於日前組織朝聖活動,由江修女帶領十多位中小學教友和道理班學生參觀九澳七苦聖母堂和路環聖方濟各堂。 活動由澳門天主教朝聖服務協會為我們講解聖堂的歷史。位於路環九澳七苦聖母村的聖母小堂,建於1966年,主要為九澳居民,包括治療麻瘋的病人家庭而建。慈幼會胡子義神父於60年代知悉澳門主教期望有人照顧處於困境的九澳聖母村病者時,他毅然放棄原來在修院當財務主任的工作,在求得當時慈幼會會長的批准後,於1963年8月隻身來到荒涼淒苦的聖母村。神父憑著滿腔熱情愛火,不怕艱難困苦,修築水池、加設發電機、造林種菜和開設小工場,讓住在那兒的病患和康復者可自給自足地生活。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澳門.日本」青年文化文流學習之旅

(本報訊)翰林教育暨研究協會為加強澳門青年了解日本文化,以及認識當地的中學生自律守紀的風俗習慣,舉辦「日本大阪、京都、長崎」青年文化交流團,於2017年7月17日一行26人從澳門出發前往日本,展開為期11日的文化交流活動。活動由會長Dr Joseph SY-CHANGCO擔任團長,該會日文導師陪同協助,學員主要來自本澳中學學生。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難民福利會2017年賣旗日

(本報訊)難民福利會於2017年7月1日及2日(星期六、日)舉行了一連兩日的慈善賣旗活動。憑著多所學校、團體、明愛轄下服務單位及義工約130人的努力,在熱心市民的支持下,籌得善款逾澳門幣五萬元,該筆善款將透過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UNHCR)援助世界各地的難民。難民福利會衷心感謝社會各界的支持與關愛。 難民福利會於2011年成立,是致力為世界各地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難民而工作的非牟利團體。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美滿家庭協進會舉辦工作坊 用藝術來對話-家庭藝術體驗

(本報訊)為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合作,加強親子關係,澳門天主教美滿家庭協進會婚姻家庭輔導中心將於2017年8月5、12和19日(逢星期六)下午3時至6時,假澳門展演空間(近鮑思高足球場),舉辦3場不同特色的家庭藝術體驗工作坊,希望藉著藝術創作為媒介,成為親子之間溝通的橋樑,並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加強親子之間的互動,從而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歡迎本澳家庭報名參加,活動主要對象是3-10歲兒童及其父母。 報名地址為澳門和樂大馬路281號美居廣場第二期4樓(青洲社會服務綜合中心)澳門天主教美滿家庭協進會 ─ 婚姻家庭輔導中心,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388886與該中心聯繫,亦可到www.mcaf.org.mo下載報名表格。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傳頌主愛至萬代(六)

阮美芬修女 天主賜給年青人無限活力、衝勁,常是令人驚歎,有時甚至覺得不可思議。我在堂區過了幾個年頭,踏進了青年階段(當年17歲已界定為青年,比現在的青年階段早得多了)。我與年青的一群開始負責組織堂區的各項大型活動。堂區神父非常重視培養年青人,他對我們非常信任,給我們足夠的空間,去發揮創造力及領導才能。憑着神父給予的信心和鼓勵,年青人的熱忱和傻勁,我們竟然完成了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創舉。 為了連繫堂區的教友,活現大家庭的精神,我們籌組了大型的堂區旅行。想不到教友們反應非常熱烈,竟有一百人參加。當時我們樣樣都希望親力親為,最大膽的舉動是自己烹調當日的食物。我們一組四人,前幾天開會訂定了餐單:豉油雞翼及鹵水蛋。出發前的一天,進行集體大採購,跟着清洗、調味、烹煮……,四個半懂廚藝的我們,擠在廚房內,七手八腳,做到汗流滿面,直至通宵達旦,終於大功告成。教友們品嚐時都讚色、香、味全,我們都樂得笑瞇了眼,估不到初試身手,成果不錯,感謝天主!一夜的辛苦睏倦都消失得無蹤無影了。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資訊科技教育的「良心」教育

陳庭鋒 在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年青人總是「機不離手」,無論是生活百趣;還是天災人禍,眾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拍」。在這個全民導演的文化裡,每個社交平台就好像專屬的新聞台一樣,各自表述著各自的立場與見解。同樣地,網友的留言則頓時變成「公審」,在忽略理性思考,以及對前因後果的理解下,無責任地肆意「評論」。諸如眾多的例子,都提示著我們忽視了對「被評論者」的感受。在法庭,控辯雙方處於平等的關係,每人都有發言及辯解的機會;但在網絡世界,你只得選擇「潛水」,讓網民冷靜過後再悄悄地「浦上水面」。

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前曼聯足球員晉鐸:這猶如一個謎、一個奧秘

(綜合報道)英國前曼聯足球員穆連尼(Phil Mulryne)上週六(8日)於愛爾蘭都柏林晉鐸,正式成為神父,並在上主日於家鄉北愛爾蘭首都貝爾法斯特(Belfast)舉行首祭。晉鐸禮儀由教廷教義部助理秘書狄奈雅(Joseph Augustine Di Noia)總主教主持,他特地從羅馬飛抵愛爾蘭,為同樣是道明會士的穆連尼祝聖成為司鐸。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24】實體和依附體,你和你的個性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今天我們會學習兩個概念,同樣,我們會從現實生活中能觀察到的事物開始述說。其實,有兩項可觀之物(即能觀察的事物)可作為本文的開端。 第一件可觀之物:我們不難分辨一件事物和它的特點,或一個人和他的獨特之處。以你自己為例,如果你在人前要介紹自己,你或許會說,你哪年和哪裡出世,哪裡長大,你的父母是誰,你在哪裡讀書……然後你會繼續描述自己:你的年齡,國籍,膚色,才能,抱負等等。這些事實就是你的特徵,但這些事不是你。你不是你的出生日期,你不是你和你朋友之間的關係,你不是你的年齡,你不是你的國籍,你不是你的才能等等。在哲學中,所有描述有關於你而不是你的稱為「依附體」(accidents)。那你是甚麼?我們稱「你」為「實體」(substance)。

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專題分析 小查理:以正確的理由作正確的事

  安斯康貝生命倫理中心(Anscombe Bioethics Centre)的新聞稿 2017年6月27日,歐洲人權法院支持英國法院就「小查理」(Charlie Gard)案件的判決。 英國法院保持對「小查理」主診醫生的看法,認為繼續以人工供氧的方式,不再符合「小查理」的利益。英國法院亦裁定,在美國所提出的進行實驗性「核甘治療」亦不是為「小查理」最好的決定,因為既沒有實際利益,亦可能會增加他的痛苦。 這實在是一個令人心碎的個案。「小查理」所遭受的情況,是不能治癒,亦不會有進展:即使採取積極的方法,他也不太可能多活幾個月。(1)在這種情況下,他父母已長期承受著痛苦;亦因為就最好的治癒「小查理」所帶來的法律糾紛,已加劇了他們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