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週三(20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他以天主十誡為主題的要理講授系列,指出十誡源自天主與祂子民的關係,在《聖經》中誡命被稱為「話語」,十句話,即使它們具有法律的形式。
致:維護生命的使者 梵蒂岡新修訂的《醫護人員憲章》
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聖若望保祿二世於1985年2月11日,成立了宗座醫療事務委員會,到了1994年,這宗座委員會發佈了第一份《醫護人員憲章》。在考慮到科學、生物科技和生物醫學上的快速發展,和顧及《教會訓導》的新文檔,宗座醫療事務委員會便於2016年發佈了《醫護人員憲章》的更新和增修版。
悔改與救贖(二)
文:劉伯爾納德 編按:上期本報刊登一位內地教友的投稿,提到每人都有一個最終的夢想,就是要成為聖人,而且是一件可能的事。作者又指,要為成聖這目標作好準備,並列出五點——學習了解自己的思想;學習了解自己的思維;學習建立清楚的思維;學習檢視自己的心靈;學習了解自己就是愛——去學習踏上成聖之旅。今期會繼續列出準備自己的第六、第七點。
【速食哲學】(69)甚麼是「情景倫理」?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當我們忽略行為對象(finis operis)時,這會導致甚麼事情呢?如果我們忽略行為本身的道德性,那麼我們只能依靠我們的意圖(《速食哲學》第66篇)或環境來判斷我們行為的道德價值。在依賴這兩個因素的同時,我們掉進了所謂的「情景倫理」,或「後果 / 結果論」或「相稱論」。
【聖言啟航】人如其名的若翰
文:梁展熙 若翰洗者誕辰 也許大家都知道,教會禮儀傳統一般不紀念和慶祝聖人的誕辰,而只紀念或慶祝他們的死亡或殉道。當中的例外,除了耶穌基督和祂的母親瑪利亞之外,就是洗者若翰。在這特別的日子,就讓我們回顧一下若翰神奇的出生,以及他聖言前驅的身份所作的教導。
【聖言心語】聖若翰洗者誕辰節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聖路加福音1:57-66,80 我出生在海外華人家庭,我與母親住在一起時,她告訴我:「人生有三個重要時刻,一是出生,再者是結婚或當神父,最後是死亡。一旦你知道這消息或收到了邀請,儘管工作再忙碌,你還是要撥出時間參加。」
聖若瑟修院與大堂舉行耶穌聖心節大禮彌撒 修院神師袁偉明神父:回應聖召,每人都責無旁貸
(本報訊)普世教會在聖體聖血節後的星期五及星期六,分別慶祝耶穌聖心節和聖心無玷之心節。今年的耶穌聖心節則於上週五(8日),各堂均有舉行節日彌撒。而主教座堂及聖若瑟修院當晚舉行節日大禮彌撒,由李斌生主教主禮,多位神父共祭,特別為教區司鐸聖召祈禱。 聖若瑟修院神師袁偉明神父於講道時表示,耶穌聖心就是天主對人類仁慈與愛情的總和及結晶,唯有投奔向耶穌的聖心,才能夠被耶穌基督的活水洗淨,並得到祂的聖血所養育,在基督內成為新的人。
神父上電視 美神父參加《美國忍者戰士大賽》:要消除外界對神父的刻板印象
(綜合報道)美國一名神父早前因參加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旗下的闖關節目《美國忍者戰士》(American Ninja Warrior),而一炮而紅。他成為史上首位勇闖該節目的天主教神父。 在節目中,背景有着閃爍的燈光,觀眾席有多位教友及修女不停地尖叫,加特百利神父(Fr. Stephen Gadberry)以不到四分鐘的時間,穿上神父恤衫、將基督肖象,帶給了約500萬觀眾。當他跳過陡峭凸起的前路時,在一個水平的抓住並釋放的管道上空轉着,他形容那時「祈求可愛的耶穌請幫助我。」然後,他有如「踩着魔鬼」般,猛力地踏在一個個的跳彈床上。
聖座駐韓大使:新加坡峰會,和平進程的歷史性事件
(梵蒂岡電台訊)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週二(12日)在新加坡舉行了歷史性會晤,這在幾個月前尚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聖座駐韓國大使艾爾弗雷德.舒埃雷布(Alfred Xuereb)總主教接受《梵蒂岡電台》訪問,談到對這個關乎朝鮮半島如此重要大事的看法。
主教座堂恢復使用聖體欄 信友有感於領聖體時更添恭敬
文:杜亮神父 近日澳門主教座堂重新使用聖體欄,並且再次於平日彌撒中投入使用。如今信友要跪在聖體欄前領受聖體聖事。一如當初所料,此舉讓信友們議論紛紛。 出於好奇心,我希望從信友中收集一些較可靠的回饋,便在我教授的成人神學班的其中一位學生。從這位較年長的學生口中得知,聖體欄確實成為近期信友的熱話,而意見更有兩種極端。那些不贊同聖體欄的信友表示,如若為表示對聖體聖事虔敬,根本毋需跪在聖體欄來表現 (儘管如此,他們在領受聖體時更加虔誠地跪在聖體欄前)。 而那些樂見此舉的信友則表示,「跪領」是一個朝拜的行動,是人對天主所能作出的最大尊敬。而這位學生自己則表示:「我對於主教座堂能恢復使用聖體欄感到驚喜;在恭領聖體時,我跟著信友一起排隊等候,這個被恢復使用的方式雖是一個古老的傳統,但也是一個非常謙遜的體驗:我恭敬地跪下、等待、謙遜地伸出舌頭去領受耶穌。若然每次領受聖體時都能有這樣的體驗,又何嘗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