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因著對兩種變化的討論,我們分別認識了實體和依附體(substance and accident),質料和形式(matter and form)的概念。這樣,亞里士多德駁斥了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想法,指出在所有變化中,一「部分」會遺留下來:如經歷依附體/性的變化的實體,經歷質變的原始或第一質料(prime matter)。再者,觀察「變化」還衍生兩個概念,讓亞里士多德能否認巴門尼德的理論。 讓我們用例子解釋這兩個概念。一名雕塑家準備在一塊大理石上進行雕刻。按大理石目前的狀態,它可以被塑造為達味的雕像。亞里士多德稱大理石目前的狀態為 dunamis (英語 “dynamic” 出自這詞) 或 潛能(potency)。我們說大理石擁有潛能轉為一個雕像。然而,潛能不單單是可能性,而是真實的能力(real capacity)。大理石擁有真實的能力轉為一個雕像(但它沒有真實的能力-沒有潛能-轉為哲學家)。這是第一個概念:潛能。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神學入門】第九章:人對天主的經驗(五)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6. 測試經驗的真實性 只有證實過後,我們才能說這種經驗是有效。我們需要能夠理解和表達宗教和基督徒的經驗,因為這種經驗在沒有任何外在且客觀地維持的基礎上,是不能自我證實的。 這種證實旨在澄清宗教經驗,並把這些經驗免陷任何可能發生的歧義,因為這些歧義、模棱兩可性的主觀與移動的本質,都能影響這些經驗。我們應該嘗試辨別一個特定的精神上的經驗是否基督徒的經驗。 我們可以用四個重要的標準來辨別。這些驗證的標準不能單獨地行事或履行。這些標準全都需要,或多或少的程度來確定某種經驗的基督徒性質。
很多年無辦告解?如何踏出重辦告解第一步?—— 重返告解聖事五步曲
文:Philip Kosloski 整合:姚子汶 五年、十年、15年、20年(或更久)沒有辦告解,又想再次重新領受這聖事,第一步總是令人卻步的。大多教友都知道,辦告解是必須的事,但我們心中總有一部分,會讓我們仍然不願意,甚至對告解聖事感到害怕。 若隔了很多年沒有領修和聖事,除了感受到有點沒有臉子外,我們也忘記如何去辦告解。為那些猶豫、想得到天主的慈悲與憐憫,這五步曲可能有助你有效重返這項聖事。
【眾生皆重要6】痛苦與死亡的意思
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還記得患了轉移型末期腦癌的病人若望嗎?他放棄安樂死,因這方案會違背倫理去縮短生命;也放棄壞的死亡dysthanasia,因這樣做只會不必要地延遲死亡。他選擇了允許死亡orthothanasia,即讓他去世,還立下「生前遺囑」。他更要求他的醫生哥哥繼續照顧他的劇痛;和請他女兒别把他留下不管。 一馬尼拉醫學道德會議上,曾經有某心理學家説:「别問病人為甚麼他會要求安樂死,應問怎麼生命失去意義。」確實,要去找生命終結和苦難的意義,安樂死可能己不再是選擇了。 痛苦和疼痛的意思 痛苦「suffering」一詞源自拉丁文「sufferre」或「sub-ferre」,意思指承擔:受苦者便是重負的承擔者。雖然痛苦在本質上是身體的痛苦,但疼痛和痛苦是密切相關的,只是比肉體上的疼痛更嚴重。艾瑞克‧卡塞爾(Eric Cassell)曾說過:肉體忍受疼痛;痛苦卻須人去承擔。不過,根本上疼痛和痛苦的經驗都同屬整個人……肉體和靈魂。很多時,疼痛和痛苦這兩個詞是可以交替使用的,痛苦可以是肉體上的,也可以是道德上的(參照若望保祿二世的《論得救恩的痛苦》牧函)。
【聖言心語】聖母蒙召升天(甲)
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路加1: 39 – 56 我們慶祝聖母升天節,慶祝聖母瑪利亞在教會生活中的特殊地位,那個被天主揀選成為耶穌的母親的地位。瑪利亞是耶穌在世上的母親,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意義,而應該要深入這個節日真正的涵義。我們常常想像瑪利亞在她死後被安葬在墳墓裡,剎那間她的肉體與靈魂從黑暗的墓穴中出現,被提升到天上。這樣的想像對我們是毫無幫助的。身為天主教教友,我們應以信德來看待這個節日。我們要相信即使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成了重要人物,兒女也依然會將父母親放在心上,這就像耶穌也永遠記得祂的母親一樣。 今天的福音中敘述瑪利亞去拜訪表姊依撒伯爾,她們兩人都懷孕了。這個故事包含了我們教會頌揚聖母的重要緣由。首先,我們看到瑪利亞從納匝肋出發,急速前往猶大山區的一座城,拜訪她懷孕的表姊依撒伯爾。依撒伯爾懷了洗者若翰,而瑪利亞自己懷著耶穌。瑪利亞與耶穌去拜訪依撒伯爾與若翰深具意義,在胎中的耶穌就顯示他願意為人服事而非受人服事,瑪利亞也是如此。依撒伯爾一聽到瑪利亞請安,若翰就在她腹中歡躍,依撒伯爾也高興得讚頌上主。
聖母蒙召升天 基督徒的信德告訴我們甚麼?
文:姚子汶 下週二(8月15日),普世教會慶祝聖母蒙召升天慶節。自第五世紀開始,慈母教會已暗示了對聖母瑪利亞靈魂與肉身一同蒙召升天的信念。第六世紀,東方教會已普遍隆重慶祝「聖母安眠」慶節。 到了1950年11月1日,教宗庇護十二世頒佈《廣賜恩寵的天主》憲章,正式確立聖母蒙召升天的信理:「無原罪的天主之母,卒世童貞瑪利亞,在完成她的塵世之旅後,靈魂肉身一起被提昇至天國的光榮裡。」(DS 3900-3904) 不少外教徒或新教徒,對聖母升天不時作出質疑。對此,我們需要清楚分辨出,耶穌升天與聖母升天之間的分別。我主耶穌基督升天,是以他天主性的能力,升到天上,抵達他的光榮寶座、坐在天主之右。而聖母升天,正確應為聖母「蒙召」升天,因為她作為人類,她升到天上並非以自己的能力。她升到天上,全因她的至愛聖子及她的淨配的能力,召她升到天上,以致她靈魂與肉身都在光榮的國度裡。
【聖言啟航】有信心 毋懼浮沉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人在談及信仰生活的時候,很多時候著意的都是與主相遇的經驗,或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奇事,或是絕處逢生的機遇,甚或是反敗為勝的大事。今天的兩篇讀經,卻為我們提供了兩段不同的經驗,一個截然不同的新角度。 第一個與上主相遇的人,是先知厄里亞。但究竟他是在甚麼樣的情況下與上主相遇的呢?當時的他不但灰心喪志,甚至恐怕自己連小命也保不了。話說厄里亞挑戰北國以色列王后依則貝耳的巴耳神先知勝利(見列上18:21-40)後,她惱羞成怒,對厄里亞下格殺令。他便逃進曠野,撲倒在一棵樹下,向上主求死。不過,上主卻另有計劃,派使者為他提供飲食,並兩度勸他進食。他最終首肯,並由此有力走四十晝夜路程到曷勒布山──西乃山。在這同一座山上,上主曾與梅瑟會面。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14: 22- 33 這期間的福音, 耶穌催迫門徒上船到對岸去,他自己遣散了群眾。其實門徒們當時並不願意離開,因為大家還沉浸於耶穌的奇蹟所彰顯的榮耀和群眾對耶穌的熱情當中;相反地,耶穌私自上山祈禱去了。當門徒的船遠離岸邊時,正受著波浪的顛簸,因為吹的是逆風。很清楚地,在這裡我們看到的這艘載著門徒、正在逆風大浪中顛簸行走、破破舊舊的船,正是初期教會,甚至是今日教會的景況:隱藏著許多的害怕和焦慮!突然間,當他們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向著他們靠近時,內心的恐懼強烈到認不出是耶穌! 就在快要被強風大浪所淹沒的恐懼中,傳來了慰藉人心的話語:「放心!是我。不要害怕!」門徒們所需要的勇氣就是來自於對主耶穌能保護他們的信心,經由簡單的幾個字「是我」,耶穌彰顯了自己就是能帶來天主救贖力量的那一位。
【速食哲學28】死亡與質變何幹?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上一次我們談及兩種變化:依附體/性的變化和質變。 我們知道,在依附體/性的變化中,有部分會遺留下來(實體),另一部分會到來或離開(依附體,或稱為依附體形式 – accidental form)。當芒果(實體)轉熟時,它的顏色(依附體)由綠轉為黃,味道(另一個依附體)由酸轉為甜。實體依舊是同一個芒果,但依附體卻是改變的。 至於質變,遺留下來的部分稱為原始或第一質料(prime matter),變化的部分稱為形式(更準確的說:實體形式 – substantial form)。但要留意的是,不要把原始或第一質料想像為一些「東西」結合在實體形式內(並把實體形式想像為另一樣東西)。原始或第一質料和實體形式兩者是物質性存有的部分或本源,不是分開的。所有在我們周邊的物質性存有是原始或第一質料和實體形式的合成「物」(composite)。
【眾生皆重要5】姑息治療或安適療法
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若望,我們那位患了轉移型末期腦癌的病人,曾有三種「療法」擺在他面前:注射致命藥物、用劇烈的療法去拖延死亡、讓他平安地離世。在倫理上,第一方案是絕對不道德;第二方案是可考慮,但亦有可能不道德。允許死亡又怎麼樣?他的醫生哥哥問若望:「你想要甚麼?」他的回答:「我想我的苦楚和煎熬得解脫。」 允許死亡是指目前在世界不少國家也實行的舒緩治療(有譯:姑息護理、安寧護理、臨終護理)或安適療法。故實有需要提高公眾對舒緩治療和醫護專業人員的認識。 舒緩治療的意思 就基督信仰的基本教理:「所有人的生命,自受孕的一刻,直到死亡,是神聖的,因為天主是為了人自己而愛人,使他成為生活的和神聖的天主的肖象。」(《天主教教理》2319);「生命萎縮或衰退的人,需要受到特殊的尊重。有病的或殘障的人應 該得到支持,盡可能度正常的生活」。(《天主教教理》2276) 舒緩治療是指為不治之症和末期患者的「全人護理」的服務,護理包括醫療、社會、心理和靈性等層面。「全人護理」的重點是以人為本,而非他的病徵。教宗方濟各曾說:「舒緩治療便是對長者(或病人)於疾病最後階段的支持;而同樣重要的是,通過舒緩治療,人的價值更得彰顯。」當醫護專業人員悉心照顧病者的身心苦痛;舒緩治療的其他層面,如社會及靈性角度,便有賴其他有關部們去安撫病人和家屬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舒緩治療/姑息護理有以下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