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凱琪 今年是宗教改革五百週年。上星期,我和一位新教的朋友一同觀看了一個相關的展覽,展覽內容當然提及十六世紀天主教會的腐敗,以及馬丁路德當年如何力挽狂瀾帶來改革。看畢展覽,朋友不諱言,直接問我,怎麼你仍是一名天主教徒? 這個問題,我們實在時常要準備答覆,且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答覆。(伯前 3:15-16)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參與青少年修和聖事聚會後感
參與青少年修和聖事聚會後感 編按:澳門教區於9月30日下午,假聖安多尼堂舉行青少年修和聖事聚會,當天有多間學校的學生和各堂區的青少年參加。茲將其中三位青少年朋友對是次聚會的一點感想刊載如下: 班級:F1A 姓名:林約翰 在9月30日(星期六),我與學校的教友同學們參加教區舉辦的青少年修和聖事聚會。我們11點半就已經在聖安多尼堂門口等。我們等了一會兒,所有同學到齊後,劉偉傑神父便帶我們到附近的餐廳吃飯。在聚會開始前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劉神父帶我們去了白鴿巢的秘密花園,在那裏講解聖金大建神父的生平故事。 修和聖事聚會在聖安多尼聖堂舉行,主題是要我們「悔改」、「皈依」、「補贖」、「修和」。我們所有的人進堂後,全體安靜下來。我們聽了主教的講道,接著就去辦修和聖事。這是我第二次辦修和聖事,在排隊期間我們的心情很緊張。當向告解神父說完自己的錯誤之後,我們的心情就好像放開了一頭大象般的輕鬆。神父給我的補贖是唸三遍天主經,我也做了。 經過這次的修和聖事,我學會了每犯一次錯誤,我都要去聖堂辦告解,提醒自己不要再犯。 班級:F1A 姓名:Wyatt Josh 我們去聖安多尼堂參加教區青年修和活動,約好12:45在聖堂門口見面,見到其他的同學時,心裡覺得很興奮。然後我們去餐廳吃飯,在吃飯當中,我們時常以手機傳訊息而大笑,其他人不知道我們為何大笑。 繼後,劉神父帶我們去到附近的公園,看到內裡有一個好大的雕像,他是金大建神父。劉神父為我們解說他的歷史後,我們便去聖堂。因公園不是我們要去的終點,而我們要去聖堂領受「修和聖事」。禮儀開始時,先唱歌、聽主教講道,之後我們被邀請去告解亭向神父訴說自己的罪。聚會在五點結束。經過這次的經驗,我覺得修和聖事聚會活動很有意義,如果有第二次,我一定會參加的。 班級:F1A 姓名:RUI JOSEPH 在九月底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我和其他的教友同學去了聖安多尼堂,雖然天氣好熱,但有朋友就自然會涼一點。 我去聖堂之前,劉神父先請我們吃飯,那裏的食物很美味。吃完之後,我們就去聖安多尼堂。神父說要我們告解,聽到這樣說時,我很緊張啊!但排隊輪到我的時候,卻不同了,我覺得很自在。作完告解後,我就舒服多了,因為我的罪被赦免了。我覺得告解很好,因為主可以原諒我們的錯誤,可以轉化我們不好的態度。
【聖言啟航】耐心等候 日夕添油
Fresco from High Decani Monastery, Kosovo, Serbia (14th century)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卅二主日 甲年只剩下三個主日。各主日的福音都與世末(the end times)相關。選讀的內容,都是在門徒們問耶穌:「甚至是時代窮盡的徵兆?」(瑪24:3)時耶穌的回答。這一大段福音章節內容的主題,都是我們已經見過,而且會在將臨期再見到的:要做好準備!
【辯解書5】我們能相信神是全能的嗎?
文:阿納斯塔西奧斯(Anastasios) 譯:何紹玲 異議 1:在現今的世界,要界定何事或何人是「善」,難度也非常高,因所有事物都是相對的和主觀的。 異議 2:神並不善,因聖經有不少記載,衪曾懲罰衪的子民。 異議 3:若神是善的,怎麼世界有這麼多罪惡。 反之,雅各伯書(1:17)有載:「一切美好的贈與,一切完善的恩賜,都是從上,從光明之父降下來的,在他內沒有變化或轉動的陰影。」 我認為,很明顯神是「至善」的,也是眾善的源泉。衪創造了天地,也創造了我們,要我們活得快樂 —— 不論是此生或來世。無疑,邪惡的奧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考驗我們,尤其洞悉到那些無辜者受傷害時,我們便很難把事實看清。最近我看見一段信息,有位爸爸,他失去了他的小女兒,他是一位天主教作家,他說:「我不明白,但我須接受。」真的很難、很難去理解。
【神學入門】第十一章:神學中的合一性與多元性(二)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2. 多元主義和信德的合一 神學中的多元主義,能帶來了提議及方法學選擇,表達神學科學可能性的豐富性及普遍性。同時,它提出了神聖科學及其本質必要的合一(如信仰要求明瞭,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如何在如此多變、多元的種類中得到保障這個問題。 神學中的多元化方法,在神學知識最根本的本質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排除了強加一些外在的限制,這些局限性為多元主義提供了條件。
【速食哲學39】還有其它原因?
文:文祖賢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無錯,還有一個原因。聖多瑪斯他經常談論的,稱為「模型原因」(exemplary cause)。甚麼是模型原因?模型原因是動力因在其行為中的範例。 舉一個例子吧。米高安哲羅(動力因)在構思《哀悼基督》(Pietà,亦稱《聖母憐子》)時,製作雕像就是他的目的(因),但是,當時他在腦海中已經對自己(動力因)想製造的事有特定的見解。這個在他腦海中的模型就是模型原因。
【聖言心語】拉特朗大殿奉獻日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若望福音4:19-24 11月9日,我們慶祝在羅馬的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奉獻日,因為它是普世所有聖堂之首,也就是所有在世上的旅途教會信友們的母堂。大殿的獨有稱號,「至聖的拉特朗大殿,全羅馬及普世所有聖堂的母親及根基」,也被銘刻在正門上。 一般人也許會認為聖伯多祿大殿才是教宗所在的大教堂、所有聖堂之首,事實並不是如此。我們可以從拉特朗大殿的歷史找到答案。在早期的幾個世紀,羅馬當時仍然禁止天主教,因此有許多基督徒殉道。第一位受洗成為基督徒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元313年頒布了非常有名的米蘭詔書,准許了基督徒可以公開傳揚福音。他將原本屬於拉特朗家族的土地以及蓋在上面的宮殿全部捐給了教宗。此宮殿後來被改建成教堂,並在西元324年11月9日奉獻成為日後的拉特朗大殿,接下來的一千年中,歷代教宗都住在這兒,拉特朗大殿成為了教宗所在的官邸。拉特朗大殿一開始被奉獻於至聖救主基督,後來,洗者聖若翰和聖史若望被追封為共同主保。它是最古老的教堂,儘管歷經滄桑沉浮,多次遭遇火災、地震、戰爭等,但是大殿一次又一次地被悉心修復重建,屹立如初。歷史中有將近一個世紀之久的時期,教宗被迫遷移至法國的亞維儂。後來當教宗回到羅馬時,拉特朗大殿還殘破不堪,在它完全修復之前,教宗曾經住在其他兩個地方。因此,拉特朗大殿成為天主教會堅忍永恆的記號。從十二世紀起,拉特朗大殿的奉獻日,因著其「普世母堂」的崇高地位,成為普世教會共同的慶日,它將所有地方教會和羅馬教廷連結在一起,幫助我們想起天國的喜訊,愛、共融合一和永恆的真諦。
傳教節分享福傳生活的美妙
文:王素文修女 「傳佈福音者的腳步是多麼美麗啊!」(羅10:15)有派遣者,才可以去宣講。而我是母佑會修女,會祖聖若望鮑思高神父和協創會祖聖瑪沙利羅修女,對於傳福音是十分熱誠的,在修會成立初期已派遣傳教士從意大利到世界各地傳教,遠至南美洲及中國。1923年派了六位修女跟隨慈幼會士來華傳教,先到澳門,及後在韶關和上海建會院,全是為了把福音與當地人分享。
【聖言啟航】同父同師者 何分貴賤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隨著禮儀年走到尾聲,教會為我們安排的讀經也逐漸把焦點放在省思末世的生活上。換言之,隨著世界徐徐邁向終結,而沒有耶穌可見臨在以日夕教導,基督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維持希望,並規避生活上的種種陷阱。恰好的是,各部福音的最後部分,正好也都在處理這問題。 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耶穌繪形繪聲的痛斥法利塞人的『假』。他們不單「只說不做」,還要「堆起不勝負荷的重擔,壓在別人肩上」,也就是要人們做一些根本不必要,增加人們無謂負擔的事。不過,他們「自己卻連用一個指頭去動一下也不甘情願」。相信大家會記得,《瑪》中的耶穌,卻是要讓那些「勞苦和負重擔」的人得到歇息(11:28)。
【神學入門】第十一章:神學中的合一性與多元性(一)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神學是一個,但有很多和不同的神學性系統、方法和傳統。神學是一個,因為信仰是一個,並隨着時間的發展,在神學訓導的多樣性中形成科學。在神學的合一及所形成、內容、訓導、方法及方式的多樣性中需要平衡。 1. 神學中多元性的事實 合一與一致並不相同。神學能夠及應該成為一而多元。 * 國際神學委員會在有關《信仰神學多樣性及合一的15篇論文》中,提到:「信仰表達中的合一和多元,在基督最根本的奥秘裡,擁有其最終的基礎,同時是普世實現及和好的奧秘(弗2:11-22),超越了任何年齡表達的可能性,從而避免徹底的系統化(弗3: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