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39】還有其它原因?

文:​文祖賢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無錯,還有一個原因。聖多瑪斯他經常談論的,稱為「模型原因」(exemplary cause)。甚麼是模型原因?模型原因是動力因在其行為中的範例。 舉一個例子吧。米高安哲羅(動力因)在構思《哀悼基督》(Pietà,亦稱《聖母憐子》)時,製作雕像就是他的目的(因),但是,當時他在腦海中已經對自己(動力因)想製造的事有特定的見解。這個在他腦海中的模型就是模型原因。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拉特朗大殿奉獻日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若望福音4:19-24   11月9日,我們慶祝在羅馬的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奉獻日,因為它是普世所有聖堂之首,也就是所有在世上的旅途教會信友們的母堂。大殿的獨有稱號,「至聖的拉特朗大殿,全羅馬及普世所有聖堂的母親及根基」,也被銘刻在正門上。 一般人也許會認為聖伯多祿大殿才是教宗所在的大教堂、所有聖堂之首,事實並不是如此。我們可以從拉特朗大殿的歷史找到答案。在早期的幾個世紀,羅馬當時仍然禁止天主教,因此有許多基督徒殉道。第一位受洗成為基督徒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元313年頒布了非常有名的米蘭詔書,准許了基督徒可以公開傳揚福音。他將原本屬於拉特朗家族的土地以及蓋在上面的宮殿全部捐給了教宗。此宮殿後來被改建成教堂,並在西元324年11月9日奉獻成為日後的拉特朗大殿,接下來的一千年中,歷代教宗都住在這兒,拉特朗大殿成為了教宗所在的官邸。拉特朗大殿一開始被奉獻於至聖救主基督,後來,洗者聖若翰和聖史若望被追封為共同主保。它是最古老的教堂,儘管歷經滄桑沉浮,多次遭遇火災、地震、戰爭等,但是大殿一次又一次地被悉心修復重建,屹立如初。歷史中有將近一個世紀之久的時期,教宗被迫遷移至法國的亞維儂。後來當教宗回到羅馬時,拉特朗大殿還殘破不堪,在它完全修復之前,教宗曾經住在其他兩個地方。因此,拉特朗大殿成為天主教會堅忍永恆的記號。從十二世紀起,拉特朗大殿的奉獻日,因著其「普世母堂」的崇高地位,成為普世教會共同的慶日,它將所有地方教會和羅馬教廷連結在一起,幫助我們想起天國的喜訊,愛、共融合一和永恆的真諦。

本地 Local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傳教節分享福傳生活的美妙

文:王素文修女 「傳佈福音者的腳步是多麼美麗啊!」(羅10:15)有派遣者,才可以去宣講。而我是母佑會修女,會祖聖若望鮑思高神父和協創會祖聖瑪沙利羅修女,對於傳福音是十分熱誠的,在修會成立初期已派遣傳教士從意大利到世界各地傳教,遠至南美洲及中國。1923年派了六位修女跟隨慈幼會士來華傳教,先到澳門,及後在韶關和上海建會院,全是為了把福音與當地人分享。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同父同師者 何分貴賤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隨著禮儀年走到尾聲,教會為我們安排的讀經也逐漸把焦點放在省思末世的生活上。換言之,隨著世界徐徐邁向終結,而沒有耶穌可見臨在以日夕教導,基督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維持希望,並規避生活上的種種陷阱。恰好的是,各部福音的最後部分,正好也都在處理這問題。 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耶穌繪形繪聲的痛斥法利塞人的『假』。他們不單「只說不做」,還要「堆起不勝負荷的重擔,壓在別人肩上」,也就是要人們做一些根本不必要,增加人們無謂負擔的事。不過,他們「自己卻連用一個指頭去動一下也不甘情願」。相信大家會記得,《瑪》中的耶穌,卻是要讓那些「勞苦和負重擔」的人得到歇息(11:28)。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神學入門】第十一章:神學中的合一性與多元性(一)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神學是一個,但有很多和不同的神學性系統、方法和傳統。神學是一個,因為信仰是一個,並隨着時間的發展,在神學訓導的多樣性中形成科學。在神學的合一及所形成、內容、訓導、方法及方式的多樣性中需要平衡。 1. 神學中多元性的事實 合一與一致並不相同。神學能夠及應該成為一而多元。 * 國際神學委員會在有關《信仰神學多樣性及合一的15篇論文》中,提到:「信仰表達中的合一和多元,在基督最根本的奥秘裡,擁有其最終的基礎,同時是普世實現及和好的奧秘(弗2:11-22),超越了任何年齡表達的可能性,從而避免徹底的系統化(弗3:8-10)。」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38】大自然的種種進程也有其目的?

  文:​文祖賢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論及目的因:即一個人之所以行動的原因。但如果行動者不是一個人,而是動物,或植物,或非生物的東西呢?牠(它)們的行為背後也藏有目的因嗎?我們說過在行動者中他的目的因是在動力因的腦海,在「意念(mind)中先有 」(聖多瑪斯)。但非生物的東西、植物和動物都沒有腦子。他們按本能或本性行事。所以,牠(它)們似乎不能有目的因。 然而,我們也見過,目的因不只是在意念中先有,而在實施時後有 —— 目的因是進程的結果。我們在大自然中找到的所有進程都有結果,它們是一種目的因:所有過程都無可避免地導向一個已決定的結果,例如,男和女的性結合(在正常的情況下),其結果就是繁殖後代;或碳,在超過攝氏一千度以上的高溫和重大壓力時便會形成鑽石。實驗性的科學是探討、明白和講述它們的進程,使它們在發揮其所長。 再者,我們發現人性行為的結果和因大自然進程而來的結果都是在依從一個特定的秩序。這個秩序由目的因所決定。 例如,如果母親想製作雲呢拿蛋糕,她便需要集齊材料,把焗爐預熱,在蛋糕秤盤上搽上一層牛油,將奶油和糖混合起來攪成糊狀。加上蛋和雲呢拿,攪拌蛋糕粉,在秤盤上加上麵糊,然後把蛋糕放在焗爐15分鐘。如果母親想做出好味道的雲呢拿蛋糕,她便需要跟隨這些步驟。如是者,目的因(雲呢拿蛋糕)決定行為的秩序 —— 它的製作進程 —— 媽媽是一定要依從的。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朝聖者手記】慷慨的生活方式

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在道德這範疇中,最優秀的要算德行,品德高的人,行為傑出和有原則、有良好的工作模式,「在生活觀上彰顯出極富特質的個性,幫助確定我們日後的身分和怎去看世界」(G. Mailaender)。德行是通往這生快樂的方向、來世永恆幸福的路徑,最終走向天主和天國的道路。   人生有德行,人便快樂 為永恆幸福努力並非只為來世,更是此時此刻也快樂。誰不想快樂?可是在我們當中會有些人 —— 或許很多 —— 都是不快樂的。亞里士多德和聖多瑪斯.亞奎納都告訴我們:實踐美德便能找到真快樂,尤其當履行仁愛和愛德:兩種最偉大和至令人滿足的德行。 最重要的七美德是神學德性:信、望、愛三超德,是人直接對天主的敬禮行為;和四樞德 —— 智、義、勇、節,這四德行支配人的所有能力,幫助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相互連接。聖多瑪斯.亞奎納告訴我們:擁有七美德而懂得去實踐的基督信徒,便會擁有真正的快樂。 與倫理德行有密切關係的有樞德,包括節德。節德是「倫理的德行,它調節感性樂趣的吸引,並使人在運用世物時,保持平衡」《天主教教理1809》。節德使我們傾向簡樸的生活中,以厚道去對待所有人,尤其是貧窮的和需要幫助的人。 只要持守節約和慷慨這些美德,我們便能活出簡樸的生活;慈悲把我們帶向用憐貧惜老的態度去愛;不吝嗇和寬大能令我們與金錢解脫,能對所有人慷慨 —— 特別是有需要幫助的人。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神學入門】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七)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10. 神學法式的發展和應用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神學家為神學尋求一個(或多個)樣板,去容許世俗文化的批判推理,與基督宗教團體信仰的內容之要求融為一體。 神學一般方法學的結構能概括成以下幾點: – 確定啟示的資料; – 從(本身或從人類和世界的信仰經驗的)資料所引起的問題來確切地表達; – 在現實的特定視野的幫助下,去反映所得的資料。 從這個框架中,神學能採取不同種類的具體方法學選擇。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37】 為甚麼要做?

文:​文祖賢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上一次,我們說過其中一個外在的原因:動力因。現在我們會談到另一個外在的原因,它為動力因的實現是不可或缺的。這原因名為目的因(final cause)。 動力因所追求的動機為目的因。目的因使動力因有理由地去實現,是一個人行為的目標:目的因是回答這問題:「為甚麼他做這事?」或「行動者懷著甚麼動機?」 雕刻家在刻劃大理石之前,他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做這事的動機。因為在缺乏動機的情況下,他不會製作出藝術品,而是「一盆散沙」。因此,目的因可以說是「在意念中先有,而在實施時後有」(聖多瑪斯.亞奎納:《神學大全》第二集第一部,第廿五題,第一節)。所有人行動之前,他的頭腦需要有清晰或明確的動機。但在其腦海中的結果或作品只會在他行動以後才會實現。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從《愛的喜樂》勸諭初探公教的婚前培育(二)

文:陳思穎 梁敬之 編按:上期本報刊登了陳思穎與梁敬之撰寫的婚前培育之探討文章,今期刊登餘下的內容,寄望教友明暸教會內的婚前培育的意義,從而實踐出充滿基督徒精神的婚姻生活,在婚姻中結出豐富的果實。   《愛的喜樂》勸諭第五章 正如「基督徒的價值觀」和「恒常的愛」是婚姻的基礎,《愛的喜樂》勸諭第五章的內容是第三和第四章的延續,以「碩果累累的愛」為主題,主要講論愛的承傳:透過一個人「自愛」,與配偶「相愛」,然後以「愛」帶來新生命。 夫婦在婚姻路上,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學習與配偶相處、連繫、共同生活、分享生命、繼而開放地接納愛情的果實,並穿上新的身份和角色,履行新的使命和接受的挑戰。在孩子未出生以前,父母已愛了他,期待他來到世界上。最後,夫婦以祈禱和愛迎接新生命的來臨,並以福音精神撫養培育他,讓他「在智慧和身量上,並在天主和人前的恩愛上,漸漸地增長。」(路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