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21:33-43 今天耶穌說的比喻,和上主日父親要兩個兒子去葡萄園工作是有關連的。一個兒子承諾要去,但是沒去。另一個起初拒絕,可是後悔了,就又去了。今天我們讀到的福音說的是差不多的事情。可是,我們不可認為自己可以論斷過去某些人。我們不是在讀過去的歷史文獻,相反地,我們是為了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而讀。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 權柄 在於不求權柄
Marten van Valckenborch (1535-1612). Parable of the Wicked Husbandmen (btw 1580 and 1590).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在上主日的福音選讀中,耶穌以〈葡萄園主兩兒的比喻〉來回答司祭長們和民間長老們的「你憑什麼權柄作這些事?誰給了你這種權柄?」問題。其實,耶穌的回答尚未結束,而今天的〈葡萄園僕的比喻〉,正是祂回答的第二部分。然而,以葡萄園作為比喻材料的做法,卻非自耶穌始。今天的讀經一(依五)和答唱詠(詠十八),足為一例。
【神學入門】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四)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3. 神學,現實中的科學 事實是,信德的語言具有某種象徵性的特徵,並不代表當中所包含的教義(即三位一體的天主、創世、啟示、盟約、道成肉身、救贖、復活、教會等等)只是單單象徵性的推測。 語言標記揭示了一個神秘的現實,這現實是能達到我們的,並透過人類的標記來讓我們達到。真理與謬誤應用在神學的計劃。神學的語言並不是虛構的,或不是意味着一個簡單的指引。 * 當我們說「天主愛人」或「人死後仍能生存」,我們是描述着這些真實的事實,並能直接地影響人類的存在。透過一些經驗,我們知道宗教的教導能遇到以下的行為,包括相信或不相信、懷疑、接受、希望、恐懼、愛等等。
【速食哲學34】偉大所需的條件、機會和原因
文:文祖賢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上星期我們說了四個重要的概念:本源,原因,條件和機會。我們說了認識這些概念之間的差別非常重要,尤其在分析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時。 再者,我們說人性行為(「人性行為」是指一個人有意識的和自由/願意的行為)時需要謹記一件事。在人性行為中,人的意志是原因。然而,意志不能缺乏理智而運作,因為理智負責提供資訊,使能夠做出一個知情的決定。再者,我們需要運用理智和意志來作出一項人性行為。人的意志,運用理智提供的資訊作出自由的選擇,是人性行為的原因。其它牽涉人性行為的因素只是行為的條件或機會,而不是原因。
玫瑰聖母瞻禮的由來與玫瑰經敬禮的神益
童貞瑪利亞將玫瑰唸珠給予聖道明。(Murillo, c. 1638) 文:維雅納 普世教會訂定每年十月為玫瑰月,特別提醒信眾時常誦念玫瑰經。為甚麼玫瑰經那麼重要?在10月7日教會慶祝玫瑰聖母瞻禮,又是甚麼一回事? 瞻禮的由來 玫瑰聖母瞻禮是由教宗聖碧岳五世(Pope St. Pius V)於1573年所欽定的,目的是為紀念在1571年10月7日,賴聖母的轉禱,基督徒在拉龐多(Lepanto)的戰役中,雖然實力懸殊,卻成功抵抗了入侵的土耳其軍隊。當時回教國家土耳其的軍隊非常強盛,對歐洲虎視眈眈,更威脅教會的生命。這場戰役的勝利,教宗歸功於開戰前軍隊誦念玫瑰經的功效;1716年,教宗克萊孟十一世(Pope Clement XI)更將此瞻禮擴展至整個普世教會。
慈悲的主走近了我
文:落葉 編按:文章為本澳教區一位教友(筆名:落葉)的投稿,以回應李斌生主教去年聖誕節文告的呼籲,為促進「慈悲的文化」來寫下個人的修和經驗和故事,與各位教友分享「與慈悲的主相遇」。 「踏過荊棘,苦中找到安靜;踏過荒郊,我雙腳是泥濘……」——這是我很喜愛的一首歌《星》的部分歌詞。我喜愛這闕歌,是因為她充分表達出我生命歷程從探索到跌倒;從癱瘓到重建心態的寫照! 的確,人生歷程中,誰不曾「遇荊棘」、「踏泥濘」?走過一甲子生命的我當然也不可幸免!生命中跌得最痛的一交,大約是在三十多歲盛年的時候:那年是我選擇了人生大方向多年後,因種種原因不得不轉向的一年。在之前的一段日子,堪稱顛簸困頓——以今日的認知來說,是身心飽嚐霸凌的經歷:因為團體的長上,就像粵語殘片中黃曼梨對白燕的肆虐,施在我這被培育者的身上——因本文的重點不在重溫舊事,故此也不擬著墨所經歷的傷痛。但我一直不能釋懷的是,心中常問:在一個聲稱愛的團體,怎能發生如此違背愛的事情?——我對福音的實踐感到疑惑了!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21: 28- 32 今天的福音主題與上禮拜一樣在做比較,上周是在比較工作整天的僱工(猶太人)與只工作一小時的僱工(非猶太人和其他人)。而這周的福音很明顯地是針對耶穌那時候的公民與教會領袖,他們常提到耶穌,尤其是如何嚴格遵守法律和服從耶穌。他們對措辭和法律的解釋都很講究,而且也聽得懂耶穌的教導,但都沒有努力實踐。他們找藉口並且質問耶穌的行為和權威。因為在當時,耶穌的行為並不符合他們的律法,所以很多人選擇拒絕耶穌。簡單來講,司祭長和長老就跟福音故事裡的長子很像,他們說「是的」,我們順從上主,但他們不願相信耶穌天主子,更不願按照他的指示行事。
【聖言啟航】比喻的用法 改過的機會
“Two Sons” by Nelly Bube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父有兩兒。父命長子往葡萄園工作。長子諾而不去。父又命次子往園裏工作。次子不諾卻去。則孰行父意?」這答案顯而易見。那麼,耶穌為何仍要多費唇舌,刻意要用比喻呢? 雖然比喻素有化深刻道理為故事,讓聽者易明的用法,但比喻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令聽的人有當頭棒喝的感悟之用。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納堂向達味講的一個比喻:「城中有一富一貧。富人牛羊甚多,窮人只得一小羔羊,且愛之寵之。富人有客到訪,卻吝於以己之牛羊宴客,遂取窮人唯一羔羊,宰之宴客」。聽到這裏,達味以為是真人真事,因此怒不可遏,大聲喊說:「作這事的人該死!」。誰不知,納堂竟然回答達味說:「這人就是你!」。原來本已妻妾成群的達味王,卻貪圖有夫之婦巴特舍巴(Bathsheba),並在共赴巫山之後用計害死正在為以色列國打仗的烏黎雅—巴特舍巴的丈夫。
【神學入門】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三)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2. 神學性的科學 若我們以神學「信仰尋求理解」的基礎概念作開始時,我們便能說,神學有能力表明對天主的話是有意義的;因而,神學是有可能作為一門科學。 神學在以下方式表現出其科學性的特質: – 它確定並考慮到這些原則(已揭示的真理),也就是它的起點。 – 它精確地定義出所研究的領域。這學習與研究的領域,存在於天主在耶穌基督內的傳遞。 – 它致力保持一個嚴謹的方法,其內部的一致性逐漸變得更清晰。這種方法顯示出當中的原則和公理(自明之理)中並沒有矛盾。 – 它從原則中獲取數據的方式,力求顯示同質性與正確性。這工作包括精準地建立神學性肯定、教會內累積的宗教經驗,與社會與歷史角度來看的觀察及分析之間的關係。 – 獲得的知識能以有序和有系統的方式來傳達。
【速食哲學33】哲學能幫助分析問題?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解決問題是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事:不論在家,工作場所、學校,聖堂,還是我們日常穿梭的環境中。當問題衍生時,我們嘗試解釋它:它為甚麼會發生?不同的立場或會引起爭論。但如果我們仔細聆聽這些爭論,我們或會發現很多(不同的)理由其實是可以共存的。唯一的問題是它們都被標榜為「原因」。有時候困難正在於此。因為不是所有解釋或理由都是原因。 在這情況下,哲學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學習哲學使我們分清楚本源、原因,條件和機會之間的分別。讓我們由這些概念的廣義開始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