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每年復活節,我都會以驚喜的心情,期待着去體驗耶穌門徒們在五旬節後的那份心態。最早期的基督徒是快樂的,他們懷着信德的喜悅,堅信被釘在十字架後復活的主;和本着那份為祂受逼害也無懼的勇氣……就憑這兩素質已令他們的生命增添光彩。當我年少求學時,我很不明白為什麼有些老師總是那麼愁。 歡欣是人的一種激情、一份情感;它代表着真正的滿足和高興;因為歡樂、美麗、天主一起帶來的喜悅。在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013)裏,教宗方濟各強調這喜樂。基督徒怎可以不歡欣?我們相信天主是父,耶穌是救主、是兄弟,聖神是我們的辯護者、安慰者。基督徒的喜樂是可分享的:因我們都是兄弟姊妹。手足情誼能把個人的喜樂昇華:「因為大家歡喜,於是大家也更加高興,相互之間能發出聲應氣求的熱情」(聖奧斯定)。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驚喜交集 亞肋路亞
13文:梁展熙 乙年復活守夜及主日 「她們一出來,就從墳墓那裏逃跑了,因為戰慄和恐懼攫住了她們,她們什麼也沒有給人說,因為她們害怕」(谷16:8)。細看之下,今年復活守夜晚上福音選讀的結尾,令人疑惑。最直接的問題是:假若首批到達耶穌墓穴,親眼目睹、親耳聽見使者復活宣報的婦女們,因為恐懼而『什麼也沒有給人說』,那麼,耶穌復活的訊息是從何以來呢?當然,從現實看來,這並不是一切的結束。其他的數部福音,以及《谷》接續的補遺,也處理了這問題。不過,這一節中的『戰慄和恐懼』,仍然值得深究。
【聖言心語】復活期第一主日(乙)
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聖若望福音20: 1-9 祝大家復活節快樂!願復活主的精神也常能激勵你我的生活。兩千年前耶穌的復活,賦予了世界全新的面貌。罪惡被洗淨、魔鬼被打敗、死亡被吞噬。慶祝復活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核心。我們的信仰就是紮根在耶穌復活的基礎上。聖保祿說,如果基督沒有復活,那麼我們的信仰便是假的。我們自己又怎麼看待耶穌的復活呢?基督真的在我們的生命中復活了嗎?十字架是耶穌為了我們的緣故獻給天父最寶貴的禮物,但他早已藉著十字架升天,與天父同享光榮,並賦予了十字架最崇高的效力,否則,這就僅是一場空虛的經歷罷了。因為復活的奇蹟,那些原本害怕被世人當成耶穌的共犯、落荒而逃的宗徒們,忽然間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勇敢地宣講那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已經復活的消息。當他們真的被逮捕、被迫害和監禁的時候,他們反而感到欣喜,因為他們可以體會主的痛苦,分享主的榮耀。然而,復活節不只回顧耶穌的復活是如何影響門徒,而更要了解這些慶祝活動對我們的生活及信仰的影響。
【速食哲學】 (57) 我如何能肯定?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我們先前談論了真理是基於所存在的,真的事物。在面對現實時,因為自由,我們至少有三種方式回應這現實,即是說,我們能對現實持有三種可行的態度:肯定、意見和懷疑。值得注意的是:真理關乎「事態 」(事物或事物的狀況),這三種可行的態度關乎「心態」(我對事物或事物的想法)。 事態和心態之間的聯繫是證據。個人的心態視乎他/她對事態擁有多少證據。聖多瑪斯(《神學大全》第1集,第2題,第1節)教導我們,一些事物是自明的,或自然而知的:per se nota。我們能夠直接觀察的事物是這種真理的例子。然而,有些事物並沒有明顯的證據。聖多瑪斯說它們是 per aliud nota(《神學大全》第2集,第1部,第57題,第2節)——我們從他人獲得知識(見「速食哲學」第三篇)。
教理圖解 — 信經 六
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四)
【聖言啟航】被天主捨棄的天主子
文:梁展熙 乙年苦難聖枝主日 雖然很困難和使人疲累,但如果大家能夠集中注意力仔細留意今天所有讀經的話,不難發現《馬爾谷福音》的耶穌受難敘述中,有一個趨勢:耶穌一步步地被負賣、被拋棄,直到只剩下祂自己。問題是,究竟事態何以發展至此?尤其當我們把耶穌的下場與祂在榮進耶京時的畫面相比較,就特別明顯。 在榮進耶京時,耶穌確確實實是備受萬民簇擁,「賀三納」這歡呼之聲不絕於耳。「賀三納」是甚麼意思?它被教會禮儀保存在彌撒固定禱詞——《聖聖聖》(或稱:歡呼曲)——中。在外文(如:拉丁、葡、英)中,它是直接音譯過來。在中文裏,卻只簡譯為「歡呼之聲」。其實,「賀三納」是音譯自:「hôšî’â-nā’」,意思是:「請祢拯救!」。從此時群眾高呼「求祢拯救」,來看耶穌在十架上時路過的人搖頭辱罵——「救救你自己罷!」——以及司祭長和經師的譏笑——「他救了別人,卻救不了自己!」,這轉變是何等諷刺。
聖週四晚上的走堂傳統
文:陳思頴 逾越節三日慶典是教會禮儀年的高峰,這三天的禮儀重現著耶穌整個苦難及復活的奧蹟。而聖週四一整天,充滿了一個又一個甚具神學意義的標記。這一天,除了完結整個基督逾越奧蹟的準備時期,進而開啟了這個「逾越節三日慶典」(Triduum Sacrum Paschale),教會在聖週四這一天,隆重慶祝兩個不同的禮儀。第一個是「聖油彌撒」(Missa chrismatis),傳統上,是由教區主教以及全體教區司鐸,於聖週四的日間在主教座堂慶祝,(本澳教區將之提前至聖週星期三的黃昏慶祝),在這台「聖油彌撒」中,眾司鐸在教區主教前重宣他們的司鐸誓約,而主教亦會祝聖三種聖油:至聖聖油、病人聖油和慕道聖油,以供司鐸們一整年的運用。 而在聖週四的傍晚,每一個堂區都會慶祝「主的晚餐」,紀念耶穌基督在晚餐廳中建立了聖體聖事。在這一天的第二個禮儀,都在黃昏或晚間舉行,因為「逾越節晚餐」是在日落之後吃的(參出12:1-14)。這一台感恩祭的結束,會「清空祭台」:所有至聖所上的布要被移走,聖堂的鐘和鈴都要保持靜默,而聖體要從至聖所內的聖體龕中移出,恭移至一個臨時的「聖墓祭台」(altar of repose),這個時候,傳統上,信友們都留在「聖墓祭台」,朝拜聖體並靜默地「瞻仰」。
【聖言心語】四旬期第六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聖馬爾谷福音14:1-15:47 聖枝主日前後的兩篇福音有強烈的對比,耶穌有光榮君王與受苦僕人的對比,當耶穌騎在驢駒上進入耶路撒冷時,群眾夾道歡呼,前呼後擁地讚頌他,之後當他受審判時,群眾對十字架上的耶穌惡言相向,嘲笑與侮辱。 最近,大甲媽祖出巡,往返嘉義新港遶境進香,有如嘉年華會,所到之處萬人空巷,很多善男善女爭相鑽媽祖神轎底下以得到祝福。身處在熱烈群眾中,祈求祝福外,也在群眾中感受一份團體歸屬感;當然,在群眾中也可能因盲從而失去個體自主,受到誤導而失去理性。
我們必須自我否定
文:Fr Leonce De Grandmaison, SJ 譯:何紹玲 克己的目的是令我們可以糾正兩個對立的缺点,它們往往在不同時間、不同程度下與我們共存。 首先要提的缺點是過度的熱情、急躁和過份自信。我們像充滿火藥,欠缺耐性,不懂靜候時機、期望、等待。我們常常把自己的看法強加於別人身上,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感興趣的,别人一定有興趣……我們話說得太多,聲浪亦大,本是享受的消遣卻變成揮霍;簡單說,我們的自尊已變得累贅。這缺點實在太普遍了,我們每個人都肯定犯過不少次。
【速食哲學】 (56) 我們還需要在乎真理嗎?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我們還需要在乎真理嗎?它還重要嗎?一名作家悲嘆道,我們已經進入了「後真相時代」。 《後真相時代:現代生活的虛假和欺騙》的作者,美國學者拉爾夫.凱斯(Ralph Keyes)寫道:「曾經,我們有 [1] 真理 和 [2] 謊言。現在,我們有[1] 真理 、[2] 謊言和[3]不可能是真但我們不願視為錯的聲明。這是個充斥著委婉語的社會。」在後真相時代,真理與謊言,誠實和不誠實,虛幻和不虛幻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欺騙別人成為一種挑戰,一種遊戲,最終形成了一種習慣。有研究指出,美國人平均每天都會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