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itor Teixeira
譯: 余漢釗
初世紀最困擾教會的異端,主要是人們企圖去理解啟示真理。但異端和神學的爭議顯現出兩面觀: 基督徒的要求,及當時基督徒的文化和靈修的趨勢。這很可能是來自該年代的憂慮和疑惑。該時期的大部份異端都是猶太基督教型,起因是不同的教義理解而分成兩個極端:一方是基督學,而另一方則是奉行梅瑟法律。
在教會二千年的歷史中,如果我們著重前面章節提過的初期教會,便可看到教會曾受過無數的緊張局勢及分歧,基於對基督及宗徒傳下來的教訓有不同理解所引起。當教宗本篤十六世仍為拉辛格樞機時曾說過,如要成為一個研究神學的學者時,遇到的是將會是一個神學戰勝及埋葬異端的墳場。在這隱喻中埋葬了的,不單只是那些曾為追求真相但失敗了的基督徒,亦不只是那些錯誤的解釋,還有那些受到改正但仍執迷不悔的異端邪說。不過,在此亦顯露出宗教的熱忱和熱切追求信仰的情懷,以及揭開奧蹟的渴望,和解釋先驗性的符號、象徵和價值。著名的楊森主義(Jansenismus)的一位修道院院長聖西倫(Saint-Cyran) 曾作過這樣的問題:信德不是聖寵把一切意見相左的人結合在一起的嗎?但雖然有這樣正面的看法,異端卻在破壞(一)信德的單一性;以及(二)教會發展所需要的穩定的教義。
教義的詮釋
在公元首千年中,我們看到了更多因為企圖解釋教義而產生的異端。我第一個要介紹的是收養論(Adoptianismus),它是源自一位一體論(Monarchianismus)的。後者強調天主絕對是一位性一系列的信仰主張。而這與天主聖三的的教義有衝突,因此一位一性論被教會定為異端。而收養論認為基督是若瑟和瑪利亞的兒子,在祂接受洗禮時由天主所收養。不過在祂被釘在十字架的時候,受天主所遺棄。拜占庭狄奧多圖(Theodotus Bizantinus),沙摩撒得保祿(Paulus Samostata)和馬塞路安齊拉(Marcellus Ancira)是該派的知名人物,不過這派異端很快便消失了。
與此差不多同期的,還有幻象論(Docetismus),它否認基督的人性。它不只是一個教派,更是一種新的柏拉圖式的傾向,著重歷史的現實。從神學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傾向,是一種盡量輕減天主子降生的價值學說。它是被定為異端教派,但並沒有從基督神學中消失。它還輕視婚姻和夫妻間的關係。
追隨這同一路綫的,還有艾俾歐尼派(Ebionismus)異端,它亦稱為貧窮派,著重貧窮的價值。它從來都沒有在教會中消失,只是不斷更換新衣裳,這在以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例子。艾俾歐尼派有很強烈的猶太傳統傾向,它希望把梅瑟法律置於基督法律之上。它奉行創世雙元論(Dualismus creationista),與收養論一脈相承,否認耶穌死亡的救恩論(Soteriologia)。它反對犧性而以每天的洗滌禮來代替。聖依雷內(Irineu Lyon)對這派言論打擊最烈,而奧力振(Origenes)更稱呼該等艾俾歐尼派人為「思想上的貧窮人」。
除此之外,還有一鮮為人知的愛加塞派(Elcasaitismus),它的名稱來自「Elcasay」這個字,字面解釋是隱藏的力量。這派學說源自四世紀的波斯的猶太基督團體,他們認為天上有兩個實體,一個是陰性的,亦即聖神;另一個是陽性,也就是基督;他們經過多次的降生來到這個世界。
知識上的異端
在這方面有曼達教異端(Mandaeismus),其主要的信念是不斷的受洗,並相信聖若翰洗者才是真正的默西亞。值得一提的是,它雖是一個小教派,但到了今天仍殘存於伊拉克的少數族群中。曼達教屬諾斯底主義,其雙元信念是建基於兩方面的對抗,一方是世界與光明,在這兒住的是神聖的靈體(Uthra),並由至高的神「大生命」所管治。另一方則由邪惡之神魔后(Ruah)的兒子統治。但與其他看似更實際及教理更充實的宗教相對比,它卻能仍然存在。
一如諾斯底教派,有一些折衷派的人企圖以哲學去解決醜惡的問題。經過深入了解認識天主後,每一個人都可以憑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從世間的邪惡勢力解放出來,而到達光明的宇宙。諾斯底教派把人列於神體與物質之間,並提出以一個善良的神及一個邪惡的神之雙元論,來解決邪惡的方法。
另外還有馬西翁主義(Marcionismus),它是於二世紀由諾斯底派門徒馬西翁(Marcianus)在土耳期海岸的黑海的西挪波(Sinope)所創。曾活躍過一段長時間,並吸引到一些信徒。馬西翁認為新舊約有很大衝突,互相不調和,因此他把舊約聖經,及新約與舊約有關連的部份刪除,差不多只剩下路加福音及聖保祿的書信。同時他認為耶穌基督的死亡是無效的,因為並未能帶來救贖,只是慈悲天主未向世人公開的訊息。
諾斯底派,基督論派,梅瑟教律派或其他分歧,甚或純批評等異端,自古以來都不斷地出現及增長,而有些到今天仍存在。下一章我們將討論一些在中世紀曾引起基督徒世界分裂及紛爭的異端。
葡文版原文:
www.oclarim.com.mo/todas/cismas-reformas-e-divisoes-na-igreja-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