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在《谷》中耶穌第一句宣講的話就是:「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1:15)。自此之後,耶穌一直以祂的驅魔和治病等來展示天主國在祂身上的臨在。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耶穌卻開始透過祂的宣講來讓我們窺探天主國的本質。 乍聽之下,我們對耶穌用來描繪天主國的比喻耳熟能詳。這是十分好的。不過,太熟悉的感覺有時反而讓我們察覺不到,一方面是耶穌所承傳的猶太信仰傳統,另一方面是耶穌宣講中的獨特之處。那麼,就讓我們先從祂所繼承的舊約傳統開始。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68)那麼行為帶有不同後果呢?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我們探討過,行為的善惡是根據行為對象(finis operis)、目的(finis operantis)和環境這三種因素。 然而,生命是複雜的。我們的行為能引致其它的善或惡結果,當然,一些本是無意的。在我們眾多的行為中,各有不同的後果。在這些情況下,我們應該跟隨甚麼標準來判斷呢?
悔改與救贖(一)
文:劉伯爾納德 編按:以下是一位內地教友的來稿,經過默想及反思後,撰寫了一系列有關「悔改與救贖」的文章,並觸及我們每人成聖召叫的題目。本報將分數期刊登。 天主愛我們,祂熱切渴望我們過上永恆幸福的生活,盼望我們都享有諸天使的喜樂、諸義人的愉悅、諸先知的歡喜;祂盼望人類因祂的創造歡欣雀躍,永遠感謝讚美祂! 我們怎樣才能過上凡事皆喜樂,凡事皆歡欣的幸福生活呢?
【天主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六章:政治上的對立和分裂
文:Vitor Teixeira 譯: 余漢釗 公元330年,新羅馬興起,並以君士坦丁堡作為首都。基於新羅馬和古羅馬的敵對關係,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邊的行政區。我們曾說過,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並不甘這個相對簡單的頭銜,他們要的是宗主教的職稱。但他們的要求得不到羅馬的同意,這不單是宗教的原因,更是因為政治上的原因,他們從來對這「新羅馬」君士坦丁堡看不上眼。因此,不單引起宗教之都之爭,更引致直到今天仍在的各種爭議、謾罵、對抗和決裂。
【朝聖者手記】《你們歡喜踴躍吧!》——成聖變得容易
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我的一位摯友、平信徒,幾天前給我電話,興高采烈地告訴我說:「我完全明白了!」他指的是剛頒佈的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你們歡喜踴躍吧!》(Gaudete et Exsultate),這份於2018年3月19日公佈的宗座勸諭,重點是呼籲當代的信眾們要聖潔。教宗這次措詞更易於閱讀、辭句簡潔、內容易於理解和具體。這位阿根廷教宗向我們展示傳統成聖的例子,邀請我們做現代的聖人,其實也是相當吸引和容易做到。
【速食哲學】(67)動機和環境與成聖有甚麼關係?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行為對象(finis operis)、目的(或動機或這人行這事的意圖--finis operantis)和環境:在行為中,我們需要檢視這三個元素,來判斷該行為是好或不好。這事實對神修生活也有一些含義。很多時候,這三個元素被用來分析惡行的嚴重性,但我們卻很少使用它們來衡量善行。 從信德的角度看,我們的召喚不只是避免罪惡,或嘗試成為「正經」或「友善」的人:我們基督徒被召喚在生命中成聖。很多人以為我們需要做一些偉大、 突出、非凡的事,才能有資格到天堂。我們談及聖人時,我們經常注視著他們驚人的「功績」,卻忘記了他們日常生活大多數和我們一樣,平平無奇。最好的例子是瑪利亞和若瑟的生命。我們沒有任何對他們在納匝肋行過的奇蹟的記載。
傳頌主愛至萬代(10)
文:阮美芬修女 天主的召叫在我內日漸催迫,使我再不能對它充耳不聞了。在另一次退省中,基督的愛如烈火在我五內燃燒着,我去領退省的神師鍾桂生神父那裡,向他全盤托出我與基督的愛情故事。他示意我坐在他身旁,他向我靠近,在我耳邊輕輕問:「你燃燒着了?」我的答案是十分肯定的。當他知道我意欲加入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後,建議我在退省後盡快去見修會的院長。我向一位該會的修女表明我的心願,她給我安排與院長見面。渴望已久的那一天終於來到了,我換上了一件連衣裙,在鏡中看看自已像是成熟了一點的模樣,懷着緊張的心情去見院長。院長修女是我在校時的校長,人挺嚴謹,但心地很和善。平時善於詞令的我,站在她面前,卻祇能結結巴巴的將自已被主召叫的過程向她表述。她很用心聆聽,之後詢問了幾個有關我的信仰和家人的問題,當她問及我的年齡時,我回答她我已經十八歲半了,心想我已長大了。她聽後由頭至腳仔細看了我一遍,氣定神閒的說 :「你還未夠成熟,好好祈禱,看看天主的聖意吧。」從她的辦公室出來,我有點兒茫然的感覺,心中燃燒的熱火差點兒熄滅了。
【聖言啟航】吸引眾生的大愛 萬有重生的機會
文: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十主日 隨著復活期的結束,我們進入常年期。這禮儀節期讓我們跟隨耶穌步伐,從加里肋亞一路走向加爾瓦略山。禮儀在這主日讓我們面對信仰上一個根本的問題:善惡之爭的源頭。 上主在創造天地萬物的時候,一切在祂的眼中,都是美好的。直到亞當和厄娃在伊甸園中,在蛇的誘惑下吃了上主禁止他們吃的知善惡樹的果實後,在上主眼中「樣樣都很好」的創造便不復存在。
【天主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五章:初期的分裂
文:Vitor Teixeira 譯: 余漢釗 教會從開始就不斷受到分立、分裂和異端等問題所困擾。有些問題和爭論很容易解決,但有一些則到了今天仍未解決。引起這些紛爭的原因有很多,而教義上的爭論只是其中一個。比方說,基督論的爭論就已經引起許多分立,辯論和爭議。尼西亞、厄弗所和加采東大公會議曾嘗試解決所討論的問題,但到頭來產生了更大的對抗及撕裂。事實上,分歧不只在教義方面,還在於文化、種族和政治各領域上。
【速食哲學】(66)好的意向足以使我們的行為為善嗎?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我們已經學習了客觀的規條(道德律)和主觀的道德規條(良知)。接著的問題是:良知需要檢察行為的那一方面(「行為」也意謂「思想」、「慾望」、「態度」),來決定這行為是善或惡?如果這人是一番好意,如果他的意圖或動機(拉丁文為 finis operantis)是善或好的,那麼行為就具備資格是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