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若望福音21:1~19 這禮拜我們繼續來看門徒們與復活主相遇的經驗。今天的福音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認出天主的臨在。要成為一位真正的門徒,光是「虔誠」和「聽話」是不夠的,還要加上「勇氣」答覆天主的召叫才行。要克服困難,即使受苦也在所不辭。在分享耶穌的苦難的同時,我們也分享他的榮耀。幾週前的福音提到耶穌已經死在十字架上。而今天的福音描述門徒們離開耶路撒冷,回到家鄉加里肋亞重新開始。跟隨耶穌的三年是他們生活中有趣又興奮的插曲,但他們恢復到以前漁夫的生活。經過一整晚的捕魚,卻毫無所獲。突然間,早晨的岸邊出現朦朧的身影說:「向船右邊撒網。」結果他們捕到太多魚,差點連網子都拉不上來。那時候,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才認清剛才所發生的事,驚呼說:「是主!」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神學】(29) 只要有信德,我們就能得救?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聲稱只要有信德(唯獨信德或因信稱義),便足以得救。這個教導斷言,人獲得天主的寬恕,只能因着信德,它撇除了所有「行為」。路德認為原罪是「人性深刻和【可怕】的腐敗」 (Smalcald Articles, 1537),它使人無法拯救自己。(公教徒相信,正如路德宣稱的,原罪傷害了人性,但卻不腐壞它。)
【論盡家庭】(2.4) 婚姻及家庭舞蹈:密不可分
文:梁敬之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及認可督導 牠(鱷魚)的脊背有如盾甲,好像為石印所密封。鱗甲片片相連,氣也透不進去:互相聯結,黏在一起不可分離。(約伯傳41:7-9) 那是一對外籍夫婦,他們倆都是熱心、善良的公教徒;丈夫更是神學教授。他們由神父轉介給我,原因是他們都很愛對方、也沒有嚴重的衝突,但婚姻生活總是不大愉快。他們試過很多方法,可是婚姻關係卻沒有明顯的改善,也找不著原因。
【天主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 第三十二章:精神主義方濟各會及小小兄弟會
文:Vitor Teixeira 譯: 余漢釗 如果我們要繼續談論西方教會大分裂,我們必須討論中世紀重要的宗教及精神的派別,他們可說是一腳踏在異端上,另一腳卻留在正統教會裡。他們萌芽於方濟各會這棵大樹,但掀起了中世紀後期最熾熱討論問題——神貧問題。他們高舉的旗幟就是福音和純正的聖經才是救贖的模式及生活的規範。方濟各會內的正統與精神派(Spirituales)及小小兄弟會(Fraticelli)之爭成為了埃可(Umberto Eco)小說《玫瑰之名》(Il nome della rosa) 的背景。
【聖言啟航】噓氣.更新.站起來
文:梁展熙 丙年復活期第二主日 在上兩文中,我們已知道,從整個禮儀年的脈絡來看,聖週星期四、五、六(復活守夜)以及復活主日並不只是各自為重要的禮儀慶典,這數天合起來是同一個偉大的慶節,慶祝由耶穌基督的愛的誡命和自我交付、死亡,以及復活所組成的同一個逾越奧蹟。主的復活,作為整個基督信仰的最重要核心,其慶典不只在一天完成。因此,梵二後的禮儀曆為同一件基督事件中最重要的兩個部分——道成肉身和死而復活——各保留了的一個八日慶期(參《1969年禮儀年總論》,12段)。而復活八日慶期的完成,就在這一天:復活期第二主日。
【聖言心語】復活期第二主日(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若望福音 20:19~31 復活節後的第一個主日,要強調的是復活耶穌的臨在和力量。復活的耶穌現在仍繼續和我們這些相信他的人生活在一起。死而復活的耶穌,被賦予相同的權力。「許多耶路撒冷四周城市的人,抬着病人和被邪魔所纏擾的人,齊集而來,他們都得了痊癒。」這是耶穌還活着的真實見證,持續着治癒的工作,讓門徒們奉靠上主的名行事。門徒們也宣講耶穌是救主的訊息,並邀請民眾加入他們的行列。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的信仰生活雖然沒有發生劇烈的變化,透過教會團體,我們漸漸地認識耶穌,進入到祂的真理和生命中,然而,今天的福音帶領我們回到初期教會,回到門徒們還未充分理解到被釘死埋葬的耶穌已經復活的時代。福音的一開始,門徒們因為害怕猶太人,聚集在一起,門窗緊閉。突然間,他們認為早已死亡的耶穌站在他們中間說:「願你們平安!」接着門徒們被派遣任務、賦予使命。你我身為耶穌的追隨者,同樣地也被賦予使命成為傳教士。門徒最重要的任務是「赦免」,使世人跟天主和好,修補破裂的關係,並能在祂內合而為一。雖然「和好聖事」赦罪的起源可以被追溯到今天的福音,但這裡所提到的赦免是超越法律效力,宣告一個人不再有罪的行為,是每一個基督徒團體和成員都可以行使的工作。
十字聖木--耶穌基督十字聖架聖髑 主啊!我們敬拜祢的十字聖架!
文:Miguel Augusto * 譯:何紹玲 我主被釘的十字架已成為基督信仰中最著名的聖髑之一,但這真十字架卻是聖髑中最宏偉、最珍貴的。在眾多聖髑中,基督信徒被指示應下跪的,就只有真十字架。其他聖髑——不論是屬吾主的或其他聖人的——就只會用鞠躬以表崇敬。三月十日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當日李斌生主教手持放在聖髑盒內一小塊十字聖木的碎片,這個聖髑並不為信眾所熟知,故未受到應有的崇敬,我們就藉此機會在這聖髑面前稍停下來,思考一下。
【天主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 第三十一章:波希米亞改革家揚胡斯
文:Vitor Teixeira 譯: 余漢釗 當波希米亞(位於今天捷克共和國大部分土地)國王瓦茨拉夫四世(Wenceslaus IV)的妹子安妮宮主(1366-94)於1382年嫁給英國國王里察二世之後,若翰威克里夫的理論便開始傳入該地。當地的一名學生揚胡斯(Jan Huss)便深受該學說所影響,特別是其現實哲學理論。受到威克里夫的神學著作的感染,他開始傾向於教會的改革。他的學說被稱為胡斯主義或胡斯教派(Hussismus),盛行於十五世紀初期,這是一種按照威克里夫學說而改成為適合波希米亞地區的宗教、社會及經濟環境的教派。而在胡斯死後,更轉為雙形派(Utraquismus)及稍後的激進的泰泊派(Taborismus)。
【速食神學】(28) 信德有甚麼特徵?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根據我們先前解釋的,現在我們能指出信德的特徵。 (1)信德是一份禮物。當伯多祿宣認耶穌為默西亞時,耶穌告訴他,他並不是透過人的理性而得知這事:「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瑪16:17)。 《天主教教理》第153點引用了《天主的啟示》(第5點),稱:「為達成這種信德,需要天主聖寵的引導和幫助,並需要聖神的內在助佑。聖神感動人心,使人歸向天主,開人心目,並賞賜『人人信服真理的甘飴』」。
【聖言心語】復活主日(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若望福音 20:1~9 祝大家復活節快樂!願復活主的精神也常能激勵你我的生活。慶祝復活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核心。我們的信仰就是紮根在耶穌復活的基礎上。聖保祿說,如果基督沒有復活,那麼我們的信仰便是假的。我們自己又怎麼看待耶穌的復活呢?基督真的在我們的生命中復活了嗎?十字架是耶穌為了我們的緣故獻給天父最寶貴的禮物,但他早已藉着十字架升天,與天父同享光榮,並賦予了十字架最崇高的效力,否則,這就僅是一場空虛的經歷罷了。因為復活的奇蹟,那些原本害怕被世人當成耶穌的共犯、落荒而逃的宗徒們,忽然間態度180度轉變,勇敢地宣講那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已經復活的消息。當他們真的被逮捕、被迫害和監禁的時候,他們反而感到欣喜,因為他們可以體會主的痛苦,分享主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