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從《聖詠集》到答唱詠】(10)陞階經

文:龐保頤(Aurelio Porfiri) 在本系列先前的部分,我們已看到聖詠在教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僅是神修上的原因,還因為聖詠文本在禮儀中的極大重要性。正如我們先前已提到過,大部分在禮儀中詠唱的經文都是來自聖詠。我們應該記住,進堂詠的對經有一段經文、領主詠的對經有一段或多段經文,以及奉獻詠有一段經文〔至少理論上來說是這樣,因為現今該經文尚未像羅馬禮特殊形式(extraordinary form of the Roman rite)一樣出現在《彌撒經書》(the Missal)中〕。因此,聖詠是羅馬禮儀的核心。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神學】(95) 俗世思想和世俗主義有甚麼分別?

文:文祖賢神父譯:吳志濠 教會和國家有各自的權限範圍,彼此享有自治權。與國家的自治權相關的教會法稱為「俗世思想」(secularity)。 「俗世思想」避免兩個極端情況:(1)國家強行道德理論於人民。另一方面,(2)拒絕道德和靈性上的價值(世俗主義)。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 如我亦免負我債者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德訓篇》外文有兩個名稱,一是「Book of Sirach」,即「息辣書」,因為本書的作者就是「息辣之子耶穌」(51:1);另一名稱是「Book of Ecclesiasticus」,即「教會之書」。教父時代,其他的「次經」(厄斯德拉上、下;多俾亞傳;友弟德傳;瑪加伯上、下;智慧篇;巴路克等)也被視為「Ecclesiastical」(=教會的)。在分類上,《德》屬於舊約聖經中「智慧文學」之一。作者是在巴勒斯坦正被希臘文化同化的時期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一位智者。他寫作的目的,是為防止猶太人浸淫於希臘哲學的新潮流之中。就好像《箴言》一樣,《德》是由先賢傳統智慧的諺語所輯錄成書的。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向日葵之歌(1)寫作渴望

文:羅芷芬 這是一個以寫作為中心的靈修退省營!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去年七月參加了一個在北愛爾蘭的八日寫作避靜。發起人兼作家Gareth Higgins見到我從澳門來,感到非常驚奇!他一共籌辦了六屆,卻從沒有在亞洲進行宣傳,來訪的全是北美和歐洲人士,怎會出現了一個澳門人?他好奇地問:「妳從哪裏得悉是項避靜?」我告訴他我閱讀了Kathleen Norris 寫有關靜默的反思,深深地吸引着我,從她的網站知道她會是避靜營中的一位分享者。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 真正需要祈求的神蹟:和好如初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上主日我們聽過耶肋米亞先知的其中一段自白(耶20:7-9),他的先知職務是在流放巴比倫開始的時候結束的。一般相信,他的友人在耶路撒冷被毀(主前587年)後把他帶到埃及,其後他就在那裏殉道。這個主日我們所聆聽的厄則克耳(33:7-9),則是另一位流放時代的先知。與耶肋米亞不同的是,厄則克耳是在巴比倫軍隊首次圍攻耶路撒冷時(主前597年)流放巴比倫的猶太人行列之中,當中還包括南國猶大王耶苛尼雅以及其他成千上萬的人。本身是司祭的厄則克耳,是唯一一位在應許之地以外接受天主召叫的先知。在革巴爾河畔【按:革巴爾其實是一條灌溉渠,為巴比倫周圍的耕地供水】,厄則克耳有一次強而有力的超性體驗。厄則克耳發現到,雖然連南國猶大的子民都被充軍塞外,但上主並沒有拋棄祂的子民,祂反而是與祂的子民一起到被充軍的地方去。上主指派先知為「護衛員」【按:指的是那些駐在城牆,負責在有敵人靠近時響哨的人】(7節)。上主要厄則克耳把那載有祂要向以民宣講的訊息的書卷吞下;也就是說,祂要厄則克耳在把這訊息消化了之後向那「叛逆的家族」(2:5)宣講,期望他們能夠悔改。遺憾的是,與耶肋米亞先知的情況一樣,厄則克耳的訊息並未得到接受(3:10)。厄則克耳的訊息,正是以民最恐懼的:聖城已被夷為平地,他們回鄉已無望。然而,上主要厄則克耳宣講的其實是,只要他們願意回到上主那裏,那麼,終有一日,他們將能夠回到家去。只要他們為了他們的罪過而悔改,上主的光榮將再一次充滿耶路撒冷。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神學】(93)教會應該關注非靈性問題嗎?

文:文祖賢神父譯:吳志濠 聖雅各伯書有一處值得我們的反思:「假設有弟兄或姐妹赤身露體,且缺少日用糧,即使你們中有人給他們說:『你們平安去罷!穿得暖暖的,吃得飽飽的!』卻不給他們身體所必需的,有什麼益處呢?也許有人說:你有信德,我卻有行為;把你沒有行為的信德指給我看,我便會藉我的行為,叫你看我的信德」。從這段落中,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想法。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 主愛無界限

文:梁展熙甲年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無論在人的生存,抑或在自我身份建立,還是為了建立團體或社群身份的認同,人都無可避免地要劃分你我,或者說得準確點,是要為了何為「我者」(俗:自己人)和「他者」(俗:外人)作一個定義。對於猶太——基督信仰團體來說,這就成了「天主子民」(猶太人/教友)與「非天主子民」(外邦人/外教人)之間的問題。而這也正正是今天四篇讀經(包括答唱詠)要處理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