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行者(索尼加) 《時時祈禱,事事祈禱》,看到這樣的書名,好似太過熟悉,但又忍不住翻看,想找尋熟悉中的驚喜。畢竟這些道理我們虽知道,但卻不總能做好。作者詹姆士·馬丁神父是了解我們的,了解我們對祈禱的追求和其中的困惑,所以他對祈禱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作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從什麼是祈禱,什麼是經文、彌撒、靈修、避靜等,到生活中可以嘗試的各種祈禱方式,再到各禮儀時節的祈禱主題,馬丁神父的這本書讓教友和非教友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靈性的所需。
信仰.書情
【信仰.書情】《靈修鍛鍊:以聖方濟〈和平禱詞〉塑造和諧成熟的靈性生活》
文:Verena 「天主,使我作你和平的工具。」每次唱到頌恩這首〈方濟各的祈禱〉時,心中都會不禁浮現出一種渴望;如果能在有仇恨的地方,播送友愛;在有黑暗的地方,放射光明;不求他人的安慰、諒解和愛護,反而透過施予,我們穫得真正的平安喜樂和生命。這是多麽美麗和振奮人心的願景!
【信仰.書情】甚麼是依納爵靈修?
文:高卓林 普世聖教會有一個靈修寶庫,當中有依納爵靈修,對教會發展影響深遠,幫助人靈皈向天主,走上成聖之路。《什麼是依納爵靈修?》一書,作者傅來明神父(David L. Fleming, S.J.),以深入淺出,精簡達練地闡釋依納爵靈修獨特的理念和精神,是學習依納爵靈修不可多得的好書。
【信仰.書情】城市音樂研究的思考與啟示
讀戴定澄的《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獨特歷史背景下的作曲者與作品》 文:申雨恬 在戴定澄教授的《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獨特歷史背景下的作曲者與作品》一書中提到:「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作品的豐富性和獨特性,不是一時一地偶然的產物,而是特定歷史背景和特定時空下的必然。」澳門作為多元音樂文化的匯聚地,承載了「西樂東漸」、「中樂南移」的「紐帶」作用。戴定澄教授於此書(以下簡稱《澳門天主教音樂》)中,以歷史學與音樂人類學的視野納入區域觀的視角對澳門天主教音樂作曲者及其作品展開深入研究。本書尊重歷史真實性與事實性,清楚交代時間、地點、人物、背景和事件,這是對城市音樂研究的必要嚴謹態度。其結構相對獨立又連貫統一,新穎之處在於以「交響曲」的曲式將內容分為四個樂章,從澳門天主教音樂文化的歷史傳承與二十世紀禮樂創作特點、二十世紀澳門教區外來作曲家及其作品、本地教父及教徒的禮儀音樂創作、專業作曲家及其作品四個樂章,以「循序漸進」的音樂發展趨勢拉開帷幕。 一、以「音樂人事」為著眼點 《澳門天主教音樂》一書將目光聚焦於「音樂人事」——澳門天主教音樂作曲者及其作品,以有溫度的歷史敘述和「敘事性」的描述文字,通過事件線索串連成一個個「小故事」,而非簡單的材料堆砌。本書對作曲者的描述相當豐富,並與澳門天主教音樂的發展脈絡緊密結合,先從三位風格各異的外來作曲家(神父)在澳期間對天主教音樂創作詳細介紹,由於其文化背景不同,音樂創作也呈現了多樣性(精緻的複調對位、浪漫風格、現代風格等)。三位神父均在聖若瑟修院擔任教職,某種意義上,展現了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多元發展的時代特徵,同時奠定了澳門天主教音樂歷史的重要基礎。進而引發本地作曲者(神父)及教徒的宗教音樂信念,文中列舉大量在聖若瑟修院學習的神父,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過此前三位神父的教導,為澳門天主教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在華人地區較為罕見的天主教音樂創作群體。隨着時代和宗教音樂的發展,通過「新一代」專業作曲家林樂培和黃卓威先生的禮樂創作,使得天主教音樂在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除了對作曲家的詳盡闡述外,此書還包含了大量的一手資料(有關採訪、照片圖片、作品譜例等),作者通過對相關材料的疏理和羅列,以例證的方式證實了澳門天主教音樂的珍貴價值。單從作曲者的論述角度,並不足以客觀具體地表現澳門天主教音樂的深遠意義,作品的目錄簡介和研究分析更能夠反映作曲者當下的感觸與情感表達,「……在顯示出區神父學院派技術的同時,亦反映出他對宗教生活在內心的虔誠意念和相應的豐富感受。」以文中舉例區神父的三樂章鋼琴作品《澳門景色》為例,通過音畫的形式注以神父對澳門的情懷及天主教的虔誠信念展現在大眾視野面前。三個樂章描繪了三幅富有中國情懷的澳門風景畫,同時也是對天主教音樂在澳門的景象與場景的真實寫照。「從一定意義上講,作品同時也反映出澳門這個城市所特定具有的、對東西不同文化之交融所能提供之特定環境的性質。」在作者對《澳門景色》細緻分析下,發現區神父跳脫歐洲傳統宗教禮儀音樂的創作思維,結合中國傳統音樂五聲調式與不同宮系統轉調手法,創作了具有中國語言風味的創新音樂作品,從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中西音樂創作思維融合作品的成功與澳門的多元化視角,也體現了區神父對澳門的由衷熱愛。由此可見,作者對澳門天主教音樂並不單單停留在對作曲家及其作品的表面分析,更多地是挖掘作曲家背後的真實所感。 二、以「宏觀」與「微觀」為支撐點 「澳門宗教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是一項兩種文明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天主教音樂作為文化「橋樑」,搭建了中西音樂文化交流融合的平台。從十六世紀天主教音樂的萌芽,到二十世紀天主教音樂的創新發展,致使澳門佔據了「西樂東漸」、「西學東傳」的源頭位置之一。這與早期外國(神父)作曲家對天主教音樂的傳入和貢獻密不可分,以潛移默化地觀念形式滲透進了本地作曲家的創作思維,從而體現在他們的作品中。 如果說戴定澄教授所作的《澳門城市音樂文化研究》是澳門城市音樂總體化之作,那《澳門天主教音樂》就是澳門城市音樂獨特學術領域下的縮影。由於天主教的西方地域文化共性,天主教音樂的傳入在澳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色彩區」,能夠使其成為澳門重要特徵之一的原因來自於澳門地區對文化的包容性,使其不斷融合、創新和發展。所以說,華人地區「西樂東漸」的起點在澳門,澳門中西音樂交流融合的起點正是天主教音樂。早前在中國內地也有天主教活動的影子,但由於歷史與觀念等因素,並未形成一定的規模和群體,在內地更不可能看見「信徒禮拜合唱彌撒曲」的景象。澳門天主教音樂發展離不開大批外來和本地神父及信徒的文化傳承,從「微觀」的視角將目光聚焦於天主教音樂的作曲者與作品,更能夠揭示澳門地區的文化內核及本質。 結語 澳門自開埠以來,始終秉持着包容的態度尊重音樂文化的多元性,以「和而不同」的創新理念向前發展。戴教授的天主教音樂研究,從歷史學和人類學的角度探究了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的「擴展」、「深化」與「自覺意識」的趨勢發展,以「音樂人事」為著眼點,通過「宏觀」與「微觀」的雙重視角對澳門天主教音樂的作曲者及其作品細緻研究,以此延伸到對東西文化觀念的傳播與融合性體現。因此,城市音樂研究不僅是「表象」研究,社會在發展,城市在變化,音樂且在不斷更新,我們不僅要挖掘音樂的獨特歷史背景,更要找尋獨特的研究視角對其進行「微觀」探究,從而擴展至「宏觀」的城市化音樂發展,亦在強調關注到城市音樂研究的全球觀念和大局意識,以此引申到其他學術領域的思考。
【信仰.書情】《你不可不知的聖神7+9》
文:Judas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亞孟。」我們經常唸經或祈禱時會提到這句話,相信信徒對聖父及聖子會有一定的認識,但我們對聖神又認識幾多呢?若果你想對聖神有一個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這本名為《你不可不知的聖神7+9》的靈修書籍就不能錯過。
【信仰.書情】《耶穌的醫治:在彌撒中治癒你的身心靈》有感
文:蔡梓瑜 這本書開宗明義講進堂,一是進教堂,二是進堂式,兩者皆具備身心靈的治癒果效。澳門的教堂動輒都有幾百年歷史,無論是外觀的建築藝術,還是置身堂內,都會令人神往,身心寧謐。進堂式始於因父、及子、及聖神,引領我們拋開俗務,進入天主的殿堂,起了洗滌的治療作用。
【信仰.書情】《耶穌與瑪利亞的猶太根源》
文:仇先生 若然你希望了解聖經中關於瑪利亞的事,或是希望探尋耶穌和瑪利亞的猶太根源,這本書正好是一個好的答案。在閱讀了第一章後,導入的部分很精彩,令你不自覺地去反思自己對瑪利亞的認識有多深入。接着,你會發現其實自己可能也未能解答很多關於瑪利亞的難題,令你不自覺地會期望了解更多。
【信仰.書情】《天主教信什麼?》
文:陳思穎 教區教理培育委員會 成人慕道團的準備功夫中,慕道課程大綱的設計並不難,大抵都是跟隨《天主教教理》四卷的結構和內容;編排課程主題也不難,大抵跟隨禮儀年及成人入門聖事的進程。既然這些準備都不難,那為什麼投身於成人慕道團傳道員的人卻寥寥可數?不同於堂裡其他服務崗位一呼百應?可能其中一個原因是,「演繹教會道理」本身就不容易,如果給慕道者再加以追問,就更添難度。
【信仰.書情】《除疫主保聖羅格》
文:陳思穎 澳門教區教理培育委員會 過去三年,全澳門市民一同經歷了一段很特別的時期——抗疫。這三年來,我們都建立了新的生活習慣:每天戴口罩上班上學,觸摸任何物品後用酒精潔手,出入量體溫,進入任何地點要呈交健康申報,入境要隔離十四天……而教會也有一系列的適應措施:進入聖堂要戴口罩,用手領聖體,領聖體後才收奉獻……此外,在每台彌撒之中我們也加念「聖人羅格除疫主保誦」。原來,這祈禱文我們已念了三年了,不知道大家對聖人羅格有否認識呢?
【信仰.書情】《小寶貝親子聖經:有趣的舊約與新約故事》
文:盧老師 這本書內含有豐富的聖經故事,用小朋友的表達方式,將聖經故事用活潑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而圖畫細緻繽紛,小朋友會十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