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教區的羅玉成神父及符泉神父,今年慶祝晉鐸60年鑽禧;其中符泉神父表示並不是特別高興的事,反而最高興的是看到青年有意考慮聖召。符神父與本報表示,不論是否在回應聖召的層面,最重要的都是盡好各人的職守,並時刻依靠天主:「堅守聖召、恆心到底,盡到自己的本份。我們當神父那麼多年,都是堅守我們的宗旨,時常記得我們回應聖召之目的,並緊握這個終向去做。」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忠信於天主的聖若瑟 ——勞工主保堂堂慶感恩祭
你記得聖若瑟在聖經記載中說了幾句話? 一句?兩句?三句?四句?五句? 以上答案皆否??
【通古今之變】細說晨曦月刊(7)
原著:林家駿主教 晨曦的發行網(二) 「晨曦」在港區的發行權總算獲得批准了,餘下來的就是展開推銷工作。多蒙李宏基,麥耀初和劉蘊遜三位學兄鼎力支持,多謝寶血會修女的衷誠協助,「晨曦」在港的發行網很快便展開了。原來當時的港澳區教會人士交往十分親密,李麥劉三位學兄曾在澳門修院攻讀拉丁文,學歷比筆者高一年級,感情上情逾手足,院聲社的事他們當作自己的事業,可說是事事有求必應,調協工作自然順遂。寶血會修女全部是中國人,還在澳門設有初學院,年青一輩的修女跟澳門華籍司鐸,在感情上恰似一家人,對「晨曦」月刊的發展,當然大力支持。當時天神母后會修女,在澳門也設有初學院,修女們跟澳門華籍司鐸十分熟落,筆者也曾出任該院的隨堂司鐸多年。該院負責人宋修女和蘇潔智修女,先後調任香港般咸道嘉勒書院和摩星嶺嘉勒女中的校長。有了上述的環境,「晨曦」港區分銷處便如雨後春筍的紛紛建立起來,先後成立的有下列分銷處:香港公教進行社、大堂區,由劉蘊遜引薦的瑪嘉烈堂區和公教華人青年會,由李宏基任院長的西貢小修院,由麥耀初任副本堂神父的灣仔星街煉靈堂,由李宏基引薦的香港仔聖伯多祿堂,由鄧繼強引薦的元朗玫瑰堂,由寶血會魏瑪利和莫慶如引薦的德貞女中,由呂㜣金會長和黃志貞女士引薦的寶血備修院及寶血女中,由慈幼會士引薦的香港仔工業學校,西營盤聖類斯中學,九龍鄧鏡波中學,筲箕灣聖十字徑的撒肋爵學校和維豪備修院,由天神會修女引薦的聖嘉勒書院等等。後來「晨曦」文友社友陸續晉昇司鐸,「晨曦」也隨着他們的足跡,進入他們的工作單位裡,漸漸的引進到香港教會的每一個角落。
教區主教公署秘書長辦公處通告
CN/17/019/2020 教區主教公署秘書長辦公處通告 茲奉李斌生主教諭,公告一則人事事項如下:至聖聖三聖母會Andrew Virtuz de Vera神父已離開本教區天主教菲籍人士牧靈中心,即日起不在本教區擔任任何職務,不得施行任何聖事,不得向教友索取任何宗教獻儀。(參天主教法典678條;682條2項) 特此公告 秘書長 劉偉傑司鐸 二零二零年五月六日
新聞簡訊
教宗5月祈禱意向:為執事 (綜合報道)教宗方濟各發布五月份的祈禱意向,呼籲全球信友在這個月裡,特別為執事祈禱。 教宗在視頻訊息中,一開始便說:「執事不是二等司鐸。」他解釋,執事們是聖職團的一員並在家庭中與家人活出自己的聖召,並致力於為窮人服務,這些窮人身上帶着苦難基督的面容:「執事是教會中服務工作的守護者。祈願執事在為聖言和窮人的服務上保持忠信,成為振奮整個教會的標記。」
教宗為聖召祈禱 鼓勵各大宗教信徒為抗疫祈禱守齋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主日(3日)在誦念《天皇后喜樂經》後,特別提到當天是世界聖召祈禱日,再次向遭受新冠病毒之苦的人和那些照顧病患的人表達關懷之情,並鼓勵各大宗教的信徒於本月14日為此意向祈禱、守齋和行慈悲善功。
聖地:疫情後朝聖方式會發生變化
(梵蒂岡新聞網訊)疫情過後,到聖地朝聖也將會以有別於往常的方式進行。拉開社交距離的嚴厲規則、禁止群眾聚集和對公共場所進行消毒等措施和建議,都是耶路撒冷今後在接待朝聖者時要迅速且再三思考的問題。
教宗公開接見 祈禱是信德的氣息,是信德最恰當的表現
(梵蒂岡新聞網訊) 。教宗方濟各週三(6日)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展開了新一輪的要理講授,主題為祈禱,並說祈禱是「相信並信賴天主的人由衷的吶喊」。教宗從《馬爾谷福音》中耶里哥瞎眼的乞丐巴爾提買談起。這名瞎子聽見耶穌的來臨,多次呼喚祂,懇求祂的憐憫。教宗坦言,在《聖經》中,巴爾提買是他最喜愛的人物,因為他「堅持不懈」地祈禱,即使旁人告訴他喊叫只會徒勞無功,他依然高聲疾呼,而且「實現心願」(參閱谷10:46-52)。
耶穌會士在印度為種姓階級最低的賤民團體提供食物
(梵蒂岡新聞網訊)在因新冠肺炎疫情實行隔離預防措施下,耶穌會在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會省開設的曼登使徒中心與當地政府機關合作,為5000名窮人,特別是為種姓階級最低的「賤民」(Dalit)提供食物包。他們也分派糧食給有需要的寡婦、年長者和病人。
聖座為齋戒月致函穆斯林:團結一心保護宗教禮儀場所
(梵蒂岡新聞網訊)聖座宗教交談委員會在穆斯林善度齋戒月、以迎接開齋節之際致函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向他們致以齋戒月問候。信函寫道:「齋戒月在你們的宗教中至關重要,因此,無論是在個人、家庭和社會層面你們都如此地重視它。這是一個在靈性上有所療癒和成長,與貧窮者分享,以及鞏固與親友關係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