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在《創世紀》第二章中世界上第一個人受造的過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用我的翻譯來說:「上主天主用泥地中的灰土塑造形成了人」。構成人([hā]ʾādām)的形體(form, shape)的,是「泥地中的灰土」(the dust of the ʾădāmâ [= 可耕作的土地、泥土])。不過,大家也許沒有留意到的是,《創.二》的創世次序與《創.一》不同。在《創.一》,人是物質界中最後受造的;但在《創.二》,人是最先受造的。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速食神學】(201) – 十誡規定的責任有多重要?
文:文祖賢神父jmom.honlam.org譯:吳志濠 十誡闡明了一些 (1) 重大責任和(2)一些本質上較輕但也可能是很重要的義務,這取決於行動者的意圖(或動機)和環境(參閱《速食神學》第178點-180點)。這些要點在教理中有所解釋。
【心遇聖言】用「悔改的果實」當將臨期的裝飾
文:孔維仁神父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甲年將臨期第二主日 在我們身處的城市中,聖誕裝飾已隨處可見;然而,在本主日的福音(瑪3:1-12)中,洗者若翰的強硬形象幫助我們避免將聖誕節與各項支出劃上等號,而墮進消費主義的陷阱。他的呼籲是:「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那麼,就結與悔改相稱的果吧!」
相遇的文化:非教友的陶工,為教會雕刻塑造多件聖像 專訪雕塑藝術家黃家龍
相遇的文化:非教友的陶工,為教會雕刻塑造多件聖像專訪雕塑藝術家黃家龍「在雕刻的過程,要從教友的角度去看、去感受」 澳門天主教文化協會上月起舉行為期一個月《相遇的文化:黃家龍.天主教美學展》,展出多件天主教人物雕塑、浮雕、畫像等。在展覽最後數天,黃家龍接受《號角報》專訪,分享他對天主教信仰及製作多項天主教作品時的看法與心路歷程。 展覽在澳門天主教文化協會美麗街會址舉行,並將於本主日(4日)結束。把握最後機會,透過欣賞作品,探入黃家龍與天主教信仰的相遇之路。
專訪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二校
下學年將開設英文中學專訪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二校吳庭照署任校長:開設英文中學全基於家長的意願與學生需求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二校進駐風順堂上街1號已接近三年,這校舍為聖若瑟教區中學之原址,亦曾為海星中學所用。這所傳承下來的校舍,未來將會繼續發展。本報有幸訪問聖中二校的吳庭照署任校長、英文部副校長杜亮神父(Fr. Leonard Dollentas)及杜芷琳主任,披露該校未來將開設英文學部的細節。
將臨期首主日:新慕道團田播善神父上任堂區代理
李主教路環聖方濟各堂主持將臨期首主日彌撒新慕道團田播善神父上任堂區代理 (本報訊)上主日(11月27日)是將臨期第一主日,亦是路環聖方濟各堂堂區交接的日子。李斌生主教當天在該堂主持主日彌撒,澳門教區袁偉明神父、新慕道團體亞洲救主之母修院院長田播善神父等神長共祭。
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舉行2022教師發展日
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舉行2022教師發展日 共30名教師獲嘉許 (本報訊)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上週六(11月26日)舉行2022教師發展日,邀請到天主教澳門教區首牧李斌生主教、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歐陽瑜司長、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教育與青年工作部徐婷部長、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龔志明局長、理工大學嚴肇基校長、澳門中華教育會陳虹會長、澳門公職教育協會劉文堯主席,以及多位嘉賓出席。因疫情緣故,大會設有現場直播,讓26間天主教學校同工在線上參與。
慈幼中學銀樂隊成立116週年音樂會
文:鍾穎康樂隊指揮兼薩克斯管導師 編按:澳門慈幼中學銀樂隊週年音樂會上週六(11月26日)下午三時正,假聖老愣佐堂舉行。是次音樂會由慈幼中學主辦,並得澳門慈幼校友會大力支持及贊助。
【向日葵之歌】朝着目標成長
文:羅芷芬 將臨期的到來,各堂區和團體舉辦不同類型的避靜和講座,邀請信友們準備迎接主耶穌基督的降生。「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若10:10)過去一年,你的生命中有那些經歷滋養你朝着天主成長?有那些本來令你沮喪的事卻成為一個成長的機會?天主怎樣從中建立了你?
教區學校組織教學先導計劃提昇英語教學
(本報訊)受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委託,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組織「跨校教研先導計劃」,聯同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和聖保祿學校,共同開發中學英語教學的創新教學法,在三所學校的英文科進行跨校教研。該計劃旨在為教師創造一個合作平台,推動教學創新和資源研發,深化課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學品質、教師的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