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家庭聖人」若瑟(3)

文:甘天霖神父(聖母聖心愛子會)
譯:陳靜怡修女(聖吳甦樂會)

耶穌誕生在家庭中:孩子是天主的孩子

天使報喜,宣布即將出生的孩子是「天主子」。這一訊息不僅是傳達給若瑟,也不僅是關於耶穌。它傳達給每個家庭:孩子是天主的孩子。我們受天主所託,生養照顧孩子。從這意義來看,每對父母都是養父母。今天,我們應特別在墮胎問題的脈絡中反省這一點,時時提醒自己生命的神聖源頭,因為墮胎已在我們這時代基於各種原因而合理化。我們也應該特別在幼童受虐、被性侵而許多保持沉默的情境中來默想幼兒的尊嚴源自天主,並受天主保護。

若瑟、瑪利亞和耶穌的「聖家」原則

為甚麼瑪利亞和若瑟的家庭被稱為「聖家」? 這不僅是因為「天主子」耶穌生活在他們的家庭中,而且還是因為他們在生命的艱難關頭上決定遵循天主的旨意。儘管這樣做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舒適,他們仍然堅持這一價值。如此看來,若每個家庭按照福音的價值觀生活,並遵循天主神聖的計劃,那每個家庭都有成為「聖家」的潛力。

若瑟向耶穌傳承信仰:「天父的家」

關於撫養耶穌長大成人,我們所知僅是福音對若瑟和瑪利亞為人父母的簡短描述。奉獻首生子給天主的時候來到,若瑟和瑪利亞就帶祂上聖殿。從一出生,耶穌就對「天父的家」十分熟悉。今天,有許多天主教家庭停止了這項傳統。洗禮後,通常為求「方便」,信友夫婦不再定時帶孩子前往「父親的家」——教堂。他們所給理由是:孩子會製造噪音、擾亂秩序、無法專心、干擾神父,或讓長大後再讓他們自行選擇去或不去教堂……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然而,就像孩子不需要求,我們自然而然會教育孩子,我們也該主動帶領孩子熟悉「天父的家」,並與之認同。

耶穌12歲上耶路撒冷朝聖時與父母走失。他們於三天後再次找到祂時,祂正在聖殿中和經師辯論。當父母提及他們的憂心時,祂似乎對此感到驚訝。十分可能的情況是,若瑟自耶穌小時便教導祂關於「天父的家」——「真正的父親」在聖殿內。因此,當若瑟和瑪利亞在聖殿中找到祂時,祂可能會這樣對他們說:「我自然是在我父家中,而你們如此憂心,毫無意義。」耶穌地上的父親若瑟見到兒子認出天父的家,必定感到寬慰和滿全。若瑟(或我們)本可輕易地駁斥耶穌的說法,認為少年男孩的答覆不成熟,或認為祂已進入少年叛逆期。但後來,成年的耶穌又將聖殿稱為祂父親的家,因而看來祂當時的回答並非年少不懂事。相反的,這是祂地上的父親若瑟早早就教導過祂的價值!所有父親的職責就是為孩子樹立榜樣,傳承信仰,使他們能指認出自己的永恆之父和永恆天家。

若瑟給耶穌的家教:尊重婦女、吃苦耐勞、謙遜低調

端看家庭如何對待和照顧婦女,就能評估家的品質。我們在迦納婚宴的場景發現,瑪利亞在自由中成長,能夠做明智的決定,甚至影響耶穌的決定。我們發現耶穌在十字架上時,將瑪利亞委託給若望。我們還發現耶穌對待通姦被捉的婦人、以淚水為祂洗腳的婦女,以及伯達尼兩位姊妹時,既細心又關懷。耶穌必定是在家庭中學習到對待婦女的態度。祂可能從是從塵世的父親若瑟那裡耳濡目染,培養出尊重女性的人格特質。

此外,我們發現耶穌展現了驚人的體能和耐力。祂能進行齋戒40天,實屬不易,不容小覷。為了傳揚天國臨近,耶穌四處奔波勞苦,經常長途跋涉。身為木匠的若瑟必定從小訓練耶穌,使祂儲備了驚人的體能,而終能忍受被釘十字架前的一切酷刑。

若瑟這位福音寥寥幾行提及的人物,其沉默蘊含着價值和尊嚴。他可說是具當代意義的聖人。在媒傳時代,社會心理渴求關注和回應,按讚和喜歡,因此像若瑟這樣「缺乏關注」的記號,足以引起網民的心理沮喪。在「尋求關注」的文化中,我們有位聖若瑟為榜樣——他保持默默無聞,以「當影子」為樂。今天,教宗方濟各深入經文,窺見他隱秘的人格特質。在「爭風頭」的世界和文化中,聖若瑟選擇「留在幕後」的低調是值得推廣的美德。

每一個家庭,若能有活出「聖若瑟」特質的人,這一家必定成為聖家!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