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聖若望福音6:41-51 這幾個主日福音圍繞在同一主題,就是關於食糧。這是與我們生活的需要相關的,為我們華人而言,食糧更是指「米飯」,在印尼有一諺語說:「我們若沒有吃米飯,不是真正吃飯。」因此,即使剛吃過麵包或意大利麵或其他主食,很多人還是想吃飯,即使只是吃幾口飯。
文:Vitor Teixeira 譯:余漢釗 費本尼主義(Febronianismus)是由一位化名為費本尼(Justinus Febronius)的德國紅衣司鐸漢德海姆(Johann Nikolaus von Hontheim, 1701-1790)所提倡的教會內的運動,在十八世紀引起很大的衝擊。綜合地說,它主張減少教宗所享有的權威及權力,而增加主教的權力,其理據是:教會是由耶穌所建立的,故不能是皇權專制。費本尼司鐸是一名大力支持天主教會與其他派別合一的人士,正如新教各教派般,但同時亦擁護國教合一,與加利剛學說有點不謀而合。但教會最終把它定性為分裂思想。
襲擊發生後,恐襲警戒升至最高級別,不少警員在遇襲聖堂外巡邏。 (來源:路透社 / Amr Abdallah Dalsh) (綜合報道)埃及首都開羅南郊聖門納(Mar Mina)堂12月29日上午遭到兩次武裝襲擊,一次是在聖堂,另一次是在商店,造成至少十人死亡,多人受傷。 埃及兩次的襲擊事件,分別發生在開羅南郊科普特禮聖門納(Mar Mina)堂區,以及該城科普特人的商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聲稱對事件負責。 埃及天主教科普特禮教會發言人格里赫(Rafic Greiche)神父接受《梵蒂岡電台》訪問時表示,人們焦慮不斷加劇。他解釋,埃及科普特禮信徒每逢節日便會彼此詢問,下個襲擊事件會在何時何地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加上不少家庭正考慮移民,縱使是聖職人員的責任,也很難對信友們說出希望的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