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遇聖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遇聖言】與我們內在的活沉默和解

文: Jijo Kandamkulathy, CMF

追思已亡節 (丙年)

若望福音 6:37‑40

今天,我們紀念已逝的靈魂,無意間被帶入他們留下的活沉默之中。追思不僅是禮儀的懷舊,更是一場靈性的清算——當面紗變薄,我們被邀請凝視死亡的奧秘,視之為門檻而非終點。我們不帶答案而來,只帶疼痛;我們不帶確信而來,只帶渴望。在這神聖的渴望裡,我們聽見耶穌說:「凡父交給我的,必到我這裏來……並且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這不是感情上的慰藉,而是一項根本的應許。要領受這應許,我們必先踏過失落與悲傷的地形——不能繞過它。

悲傷揭露我們對控制的幻象。它把整潔的神學剝去,迫使我們問自己:我真的相信復活嗎?我能信任天主的愛超越死亡嗎?我能放下修補已逝者生命的執著嗎?這些並非抽象的問題,而是在靜默時刻浮現的問題——當我們觸摸照片、聽到熟悉的歌聲、回想起說得太遲的話或未曾給出的寬恕時。在福音裡,耶穌不提供地圖,祂提供的是祂自己。「這是我父的旨意……凡看見子,並信從子的,必得永生。」看見子不只是觀看祂的光榮,更是要在我們哀傷的破碎、在已逝者的面容、在那不願被麻痺的疼痛中認識祂。

雖然非當日福音,稅吏的比喻在此呼應。稅吏站在聖殿裡,無法抬眼——不是單純因羞愧,而是因他知道真正的轉變始於真理。追思節同樣邀請我們站在記憶的聖殿裡說:「主啊,我想念他們。我辜負了他們。我不完美地愛過他們。求祢憐憫。」這不是軟弱,而是醫治的起點。內在的法利賽人想把悲傷整理、神學化,使之有用;而內在的稅吏知道悲傷不是待解決的問題,而是待進入的奧秘。

這奧秘並非無生氣,而是肥沃的。它孕育慈悲,緩和審判,教導我們溫柔地與哀傷者同行。當我們允許悲傷發揮作用,我們變得更有人性——而非更不人。於是我們明白,復活不是要背誦的教義,而是要活出的關係。我們開始看到,逝者並未離去——他們編織於我們的成長之中。他們的故事、傷口、未完成的歌聲——在我們的選擇、禱告、以及更深的愛裡迴盪。

追思不僅關乎已逝者,也關乎必須在我們裡面死去的事物:那種覺得自己不被愛或不值得被愛的恐懼、阻礙和解的驕傲、以及以為還有時間推遲溫柔的錯覺。耶穌應許復活——但復活以死亡為前提。今天我們必須埋葬哪些執著、怨恨或自欺,才能得以升起?我們必須除去哪些面具?我們必須最後說出哪些真理?

或許這一天也是一個寬恕逝者的邀請:將他們在我們痛苦中所扮演的角色釋放,放下他們必須完美的期待;同時,也寬恕自己——為我們說過的話、未說的話、以及那不完美的愛。福音不要求我們假裝,而是要求我們相信。約翰福音所說的信心不是理性的同意,而是交付、信任、讓愛成為最後的話語。

讓我們點燃蠟燭,不僅為逝者,也為我們願意屈服的自我部分。願火焰成為祈禱:「主啊,提升我內裡真實的部分,燃盡那無法進入永恆的東西。」讓光說出言語無法傳達的訊息,讓它在我們沉默中閃爍著所背負的名字,讓它照亮那死亡不是故事終結的盼望。

當我們離開墓園與紀念逝者的場所時,願我們把對逝者的記憶當作風,而非負擔。願他們的生命激勵我們活得更完整、更誠實、更溫柔。願我們成為所渴望的復活,成為所尋求的慈悲,成為耶穌應許的活見證:「而到我這裡來的,我必不把他拋棄於外。」

主今天邀請我們帶著悲傷、帶著疑問、帶著未完的故事、帶著渴望來到祂面前。要知道,在基督裡,沒有什麼是浪費的,連死亡也不例外。因為在祂裡面,每一道傷口都能成為門口;每一次告別都能化為開始;每一個靈魂——你的、我的、他們的——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