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愛德神父
耶穌聖心司鐸會
乙年常年期第五主日
在聖羅撒英文中學舉行的朝拜聖體過後,一位大概六、七歲的女孩走過來對我說:「你說耶穌會對我們說話,但我怎麼沒有聽到?」這個年紀的孩童經常直接了當地直擊問題的核心,提出讓我們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告訴她:「耶穌在你的心中說話。」幸運地,女孩並沒有繼續糾纏,而我也不確定她是否滿意這個答案。
至於我們又怎樣呢?我們聽得見天主的聲音嗎?我們怎樣感受祂的臨在?我們怎樣辨別祂對我們的召叫?依撒意亞先知以及首批門徒的召叫(參閱《路》5:1-11),都關係到天主如何向我們揭示了祂自己。
烏齊雅王逝世後,依撒意亞在聖殿裏看到了天主的光榮。這一次與天主無上的威能和神聖的相遇,改變了依撒意亞的一生:他成為了天主的先知,天主向他顯示自己將更新、淨化祂子民的計劃,使他在天主內分享了與天主的親密關係。
一如其他先知,依撒意亞自知不配,亦十分懼怕那次天主光榮臨在的經歷:「我有禍了!我完了!因為我是個唇舌不潔的人,住在唇舌不潔的人民中間」(依6:5)。但是,為甚麼這裏會提及依撒意亞的唇舌呢?而炭接觸了他的口唇,與罪孽的赦免又有甚麼關係呢?
以色列的先知就是天主聖言的傳訊者。聖言將他改變,使他的一生都將天主聖言傳遞給每一個人。唇和舌代表我們表達心裏想法的能力。正如耶穌說:「但那從口裏出來的,都是由心裏發出來的,這些纔使人污穢。」(瑪15:18)《箴言》亦教導我們:「謹口慎言,方能自保性命;信口開河,終必自取滅亡。」(箴13:3);不潔的嘴唇顯露了敗壞的心思。依撒意亞在上主面前,意識到自己以及整個以色列,都不配成為天主聖言的傳訊者。如果他所行的與他所宣講的不相符,他怎能成為天主對以色列旨意的見證人呢?
天主以餘燼的火,淨化依撒意亞的口唇,以指出和彌補他的不足。這出於火的潔淨,並不是一下子的魔法,而是上主日復日地磨煉我們心神的過程:「鍋煉銀,爐煉金,上主煉人心。」(箴17:3)
上主以祂的慈悲與大能去聖化並傾注力量在我們身上,使我們聽見、吸收祂的言語,並能自由地派遣到世界各地去。依撒意亞經常以「以色列的聖者」來稱呼上主,祂分別在兩次祝聖了祂的先知。第一次:為彰顯祂的威能,祂召叫祂的僕人走進祂的聖地,即召叫依撒意亞走進聖殿,而對梅瑟來說就是走到焚燒的荊棘叢:「不可到這邊來!將你腳上的鞋脫下,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地。」(出3:5)第二次是天主派遣人:「我將派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回答說:『我在這裏,請派遣我!』」(依6:8)這兩個先知生命的向度造就了他成為天主言語的傳訊者。他成了天主的人,與天主對世界的觀點共鳴,對人民的罪惡開始感到厭惡,要致力為世界帶來改變和希望。
在路加福音中,我們找到一個類似的主題。天主聖言成了血肉——耶穌來到加里肋亞湖邊的人群當中。前往那裏聆聽祂教導的人都擠擁着祂。耶穌不僅是一位先知,祂是人群中天主聖言最完美的祭獻。祂選擇了西滿伯多祿的船作為祂的「主教寶座」,從這個權威的寶座往訓萬民。伯多祿的船代表教會,耶穌的教會就是建基在「漁人的漁夫」——宗徒的基礎上。
與其他先知一樣,耶穌將來的門徒亦都比召叫去浸淫在天主的聖言內。路加用比喻的方式帶出:耶穌叫伯多祿划到深處撒網捕魚。正如依撒意亞一樣,伯多祿提出異議:「我們已整夜勞苦,毫無所獲。」但最終他決定服從:「但我要遵照你的話撒網。」撒出去的網代表他理解天主信息和辨別天主旨意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我們所謂的信德的恩賜。
我們是否願意划到深處,還是更樂於過膚淺的生活?這是對我們所有人的挑戰,要我們登上伯多祿的船,默想天主的聖言,聆聽教會的訓導,划到祂旨意的深處,去發掘我們的自我和召叫。我們都能體味祂溫柔的臨在。就讓我們「不要害怕」,全心全意跟隨天主,肩負起天主交託給我們的職務,像伯多祿一樣「捨棄一切,跟隨了他。」(路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