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愛德神父
耶穌聖心司鐸會
乙年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兩星期前,我在香港大澳漁村,有一段深刻和有意義的經歷。聖母聖心愛子會的周安智神父(Fr Jo Jo),很久以前便邀請我們到他現時深處的深望。當我從梅窩乘巴士抵達時,Fr Jo Jo已在巴士站等待,然後並一起步行到永助聖母小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路上遇到的每個人,都以燦爛笑容迎接Fr JoJo。他們大多是長者,因為越來越少年輕人留在這古老的村莊了。
Fr Jo Jo在新冠疫情前到達這個小區。在接着三年困難的歲月裡,他向居住在大澳的居民打開聖堂的大門,而大部分的大澳居民,都不是信奉天主教的,教友人數寥寥可數:只有一些菲律賓女士,以及一、兩名零丁的大澳居民。神父為區內的長者組織一些活動,又為他們提供食物和空間,好讓他們停留和分享生活。不論他們的信仰, 神父都將自己的內心和聖堂向所有人分享,並創造一個互相聯繫、彼此支持的空間,特別是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刻;能夠見證到這一幕,實在令人感動。
Fr Jo Jo有一種恩賜,就是不論人們信奉哪個宗教,他都能察覺他們當中的天賦,並歡迎他們獻出各自的才能。他在大澳擔任傳教士四年,期間與大澳居民結下深厚的友誼,並在短短數年前,為七人教授慕道班,最終亦成功接受聖洗聖事。神大的奉獻精神,以及他融入大澳社區的方式,實在令人鼓舞,因為對這些傳統的村民來說,要接受外來的人並不容易,更不用說歡迎他進入家中、進入屬於自己的空間。
今天的讀經要求我們要有開放的心神,去看到別人的恩賜與良善,這些人可能不是教友,也可能不屬於我們的團體。
在讀經一裡,梅瑟力勸若蘇厄,因為若蘇厄要求阻止兩個在營中出神說話的人;而在七十位長者接受上主神能時,這兩個人並沒有出現。妒忌和嚴苛,不允許他在自己團體以外的人身上看到預言的恩賜。當我們拘泥於自己的方式和傳統,對屬靈和團體更新閉上心門時,這種情況便會時常發生。教會是一個先知性的團體,並因着教會的使命,天主聖神會賜下多樣的恩賜,就是將救恩的福音傳遍普世的每個角落。
耶穌更進一步指出,即使是以色列子民以外的人,也發現他們懷有信德。祂對羅馬的百夫長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在以色列我從未遇見過一個人,有這樣大的信心。」(瑪8:10)當若望宗徒禁止一個「不跟從」的人, 卻又以耶穌的名驅魔,耶穌簡短而有力地作出指責:「因為誰不反對我們,就是傾向我們。」
耶穌來,不是為了分裂,而是為了修和、為了團結所有善人。教宗方濟各在新加坡牧靈訪問的彌撒講道中,為新加坡的教會團體感謝天主:「這個教會有豐富的恩賜,是一個充滿活力、成長中的教會,並與共享這片美好之地的其他不同教派和宗教進行建設性的對話。」然後,他又補充說:「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任何美好事物存在並持續下去,那只是因為在無數的情況下,愛勝於仇恨,團結勝於冷漠,慷慨勝於自私。」
我親愛的摯友Fr Jo Jo,是聖母聖心愛子會的傳教士,他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說明我們有能力認清並珍惜他人的天賦與美善,即使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或信仰。就如梅瑟和耶穌一樣,祂強調我們的團體需畏開放和包容,歡迎每一個人,尤其是孤獨、有需要的人,以及在我們這個追求成就的社會中,那些被能為不重要的人。那我們呢?我們該如何處理團體中人們的不同恩賜?我們是否能夠將這些恩賜,融入我們這些恩賜,來促進基督徒生命的成長?即使在我們的家庭中,父母也面臨挑戰,要發掘並培養子女的才能與恩賜。即使兒子或女兒在學校沒有完美的成績,他們也可能有愛心、關心別人、體貼他人,或在某些藝術或運動方面非常優秀。
那些與我們有不同信仰的人,他們的恩賜和美善又如何呢?我們是否發掘、欣賞並歡迎他們?我們能否在學校、家庭或工作場所中,與他們合作,以達到共融、修和及共同利益?這就是我們(特別是在澳門和香港)活出先知職務召叫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