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布志高
「失智症」(Dementia,又稱「腦退化症」)是一系列疾病的總稱,這些疾病會逐漸惡化個人的記憶、語言、思維,以及進行日常活動的能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年發布的《公共衛生領域應對癡呆症全球現狀報告》,全球失智症患者有5,520萬人,預計2030年將增加至7,800萬名患者,2050年更預計增至1.39億人患有失智症。雖然,中國未有全國人口失智症統計的最新數據,但中國仍然是全球失智症患者最多的國家,單單在2010年,失智症病患者人數估計超過900萬人。在澳門的數據更少,但根據2019年澳門60歲或以上人口的數據,估計其中逾一成(約6.000人)的人患有失智症,每年便新增1,000宗失智症病例。有些人可能認為,我們人口幾乎有70萬,這些數字相比起來並不驚人和可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些研究結果是基於60歲以上市民的估算,雖然此病症較常見於長者群體,但失智症也有可能影響年輕人。對65歲以下開始出現失智症徵狀的人,我們稱為「年輕發病失智症」(young-onset dementia),這種失智症約佔總體的百分之五至六。
「阿兹海默病」(又譯「阿爾茲海默病」、「阿茲海默氏症」)或「認知障礙症」(Alzheimer’s disease,俗稱「老人癡呆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它是以德國精神病醫生阿洛伊斯.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而命名,他在1906年首次描述了有關疾病的徵狀。由於早期病徵輕微,通常不會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因此很難在早期確診。然而,隨着病情發展,此病會逐漸破壞我們的大腦,最終影響我們生活各任務的能力。目前,阿兹海默病的診斷比較複雜,有賴於正電子腦掃描(amyloid-PET scan)或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用長針插入脊椎腔收集腦脊液),這些檢查都是入侵性的,在診斷過程會引起不適。最近,一項為期五年、耗資500萬英鎊的研究項目經已啟動,目的是要研究使用新的血液檢測方法,去診斷阿兹海默病的可行性。科學家們正努力開發生物標記,使我們能在臨床前階段(即:在出現任何病徵之前),確定患者腦部中的早期生物變化。這些生物標記包括:澱粉蛋白β42和β40(amyloid β42 & β40;Aβ42 & Aβ40)、總Tau蛋白(T-Tau)、血液磷酸化tau-181(phosphorylated tau 181, p-tau 181)和神經絲輕鏈(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 NfL)。在不久的將來,這些生物標記很可能會取代臨床實踐腦脊髓液(CSF)檢測和分子神經影像(molecular neuroimaging )檢查的實踐,成為早期檢測阿兹海默病的一種更具成本效益、創傷更低的方法。
與此同時,治療阿茲海默病患者用到的處方藥物,例如Donepezil(Aricept;安理申),Memantine(Ebixa;憶必佳)和Rivastigmine(Exelon;憶忍能),主要透過調節特定神經元功能障礙或喪失,導致大腦化學失衡,從而控制症狀。最近,有大規模的臨床試驗,測試各種藥物透過清除異常澱粉蛋白β,從而減少患者腦內斑塊數量,來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效果。與安慰劑相比,使用侖卡奈單抗(Lecanemab)和多奈單抗(Donanemab)治療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臨床療效更為顯著,認知能力和功能衰退的速度亦有減慢。不過,儘管這些抗澱粉蛋白的藥物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但同時也引發一些安全問題,因為它們可能會導致副作用,例如:血管炎症和腦血管衰弱等。
最後,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阿茲海默症日(World Alzheimer’s day)。儘管還未有完全治癒這種失智症的方法,但各研究人員正對此症的檢測和治療進行研究,並取得可喜的成果。早期診斷對於失智症及照顧者設定一些實際的期望,以及更好地規劃未來。這將提高照顧者的護理質素及患者的生活質素。此外,新的治療方法,已被證實能有效減緩注意力缺失症患者的功能與認知能力衰退。由於阿茲海默症的複雜症,在找到治癒方法前,仍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但即使還未有確切的治癒方法,目前的研究也帶來希望,透過這些研究與測試的進展,我們期望失智症患者不只是活得更長久,而是透過減緩認知與功能上的衰退,大大提升他們生活的質素。我深信,這些診斷和治療的新方法,將繼續朝着預防和根治阿茲海默症這個方向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