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遇聖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遇聖言】尋找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

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乙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你們不要為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即人子所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他是天主聖父所印證的⋯⋯從天上來的真正食糧,因為天主的食糧,是由天降下,並賜給世界生命的⋯⋯我就是生命的食糧。」(若6:27, 33, 35)

在本主日的福音(若16:24-35)中,上述的句子讓我想起了耶穌在曠野四十天中,對引誘祂的魔鬼說:「人生活不只靠餅。」(路4:4;瑪4:4)食糧是人類最基本的必需品之一。然而,單靠食物不足以賦予生活意義和目標。透過勞碌工作去獲得的食糧,以及「人子所要賜給你們的」食糧,這兩種「食糧」是否形成了對比?

你可能對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過去幾十年中,所提出的需求金字塔(需求層次理論,pyramid of needs)並不陌生。它提出,人類的需求形成了一個等級的結構,最底層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和住所),其次是安全、愛、歸屬感和自尊。金字塔理論的頂端,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我們許多人都將這個理論過於簡單化,認為如果沒有滿足到這些最基本的需求,那麼,一個人便不可能專注於追求更高的需求,但事實並非如此。從金字塔的理論中,每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的發展,並非必然是綫性的。許多學生在追求學業的過程中,往往犧牲了進食和休息睡眠。許多聖人在聖召路上,沒有著重和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不少在危險地方服務的義工,為了他人的利益,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安全。

此外,與這個理解另一個常見的誤解相反,自我實現並不會自動跟隨更多基本需求的滿足。有些人透過努力工作,獲得了財富與舒適的生活後,仍然感到內心空虛。相反,透過信仰,一些貧困或患病的人,即使每天可能在掙扎和痛苦中,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和目標。

讓我們回到本主日的福音。首先,耶穌邀請我們「不要為可損壞的食糧勞碌」,並不意味着認為這無關重要。承接上主日所讀到的,成千上萬的人前來聆聽祂,耶穌非常關心這些挺着肌餓的身軀的人們,並使增餅增魚。在出谷記中,天主關心在沙漠中飢餓的以色列子民,連續40年賜予他們「瑪納」。按照耶穌的指引,在《天主經》中,我們也向天父懇求「求你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

然而,耶穌清楚地認識到,人們接近祂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獲得物質上的利益,又用更現代的術語來說,就是將天主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限制在需求金字塔的有限框架內,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有多少次只是為了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原因,或者為了我們的安全和健康,才接近天主?這種做法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的確有人性上的需求!)但並不能改變我們。它只會讓天主滿足我們的需求,而不是讓我們成爲天主子女,而融入三位一體天主内的生活。

我們需要超越,即:需要去賦予我們具體行動和憂慮意義,好能它們與天主的國聯繫在一起。在馬斯洛職業生涯的末期,他也意識到自己所提出的理論結構並不完整。自我實現並非金字塔的頂峰,自我超越才是。我們需要超越「自己」,好能使人性經歷賦予意義和目的。這就是耶穌為我們所提供的「生命之糧」。

總括而言,一方面,我們不應該過分強調我們需求的重要性(有人將其定義為「需求的暴政」),同時也不應該忽視它們,因為它們也是人性經驗的一部分,因此也是我們與天主關係的其中一部分。換句話說,我們不應該用雙重的思維方式,來看待透過勞碌獲得的食糧,是否與耶穌賜予的生命之糧形成對比的問題。兩者都十分重要,都必須通向天主:在尋找物質食糧時,我們要更多地關注天主的恩賜;在尋找精神食糧時,我們要更多地關注賜予的天主。

聖體聖事以一種非雙重的方式,去使我們問題的兩個方面更加和諧。我們把「我們勞苦的果實」(可損壞的姇糧)呈上祭台。一旦獻上、祝聖、擘開並分享時,同樣的食糧便會成為基督奧體的聖事,成為支撐我們走向永恆的「生命之糧」。在彌撒聖祭中,兩種食糧不是對比而是結合在一起。透過領受聖體,我們也被邀請將我們生活中物質上的與精神上的一切,聯繫起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