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不足以滿足學生靈性需求
專訪加籍教育學家許美德教授
「每一個人的靈性上都需要有所指引」
去年11月下旬,聖若瑟大學教育學院林家駿主教教育研究中心邀請到多倫多大學教育學院的許美德教授(Professor Ruth Hayhoe)訪澳,並發表兩場公開講座。許美德在亞洲從事了將近三十年的教育研究工作,曾在香港協恩中學、香港教育學院(今天的香港教育大學)任教,八十年代初又於上海、北京等地居住,2002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頒授銀紫荊星章。《號角報》有幸在許美德教授短短停留澳門的數天進行訪談。
您早前在澳門聖若瑟大學做了兩場講座。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想問一下您在香港的經歷,您在那裡生活了17年之久,也說得一口流利的粵語及國語。 您如何看待現在香港的教育體系呢?
我曾參與重塑及深入改革教育制度,最大的改變便是取消了小學的兩個公開考試,這改革令教育體系更加靈活和開放。此外,我亦參與推動建立新的大學——當時的香港教育學院,今天的香港教育大學。這是一個大的使命,也是一個奇妙的過程。
您今次來澳門,在聖若瑟大學給予兩場講座,當中探究中國教育的歷史……
事實上,我沒有準備一些非常新穎的東西,只是拿了幾年前在香港參與會議的文件。當時,我應香港教資會主席林李翹如博士的邀請,去為一些對於身份認同存不同意見的學生,給予這一場講座。我透過今次的講座,來傳遞我自己的個人經驗,特別是我在中國內地家庭居住六年的經驗。我非常熱愛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食物、中國的歷史等,亦因為這份熱愛,驅使我熟習中國文化和中國語文的原因之一。我自己亦撰寫過不少有關中國教育的書籍,其中一本為《描繪中國知名教育家的肖像》,當中提到我目睹和遇到許多中國優秀教育家的經驗。而今次在澳門的講座,其中也是分享這本書及我在中國的經歷。
這是第一場講座,那第二場的講座是甚麼呢?
第二場的講座是有關中國的基督宗教大學,是按照一本我有份參與的書籍,名為《Liberal Arts and the Legacy of China’s Christian Universities》(暫譯《文科與中國基督宗教大學的遺產》)。在中國,一共有16所基督宗教大學:三所天主教大學,13所基督新教大學。例如,現於台灣的輔仁大學,原先是在北京的;燕京大學,現歸納並孕育了今天的北京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也曾經作過基督教大學;中國一些美麗的大學校園,原本也是基督宗教的大學。在香港,除浸會大學外,嶺南大學原本也是廣州的一所基督新教大學。基本上,這本書是我很感興趣的主題。我的一位博士生學生曾說,自己一度受到上海的人的啟發,特別是某個年齡層的女性;他告訴我:「我認為她們很有能力,很聰明。」後來他發現這些女性都是在基督宗教的大學畢業,於是回到加拿大後,便開始𤣿究外國基督教大學。
您在香港從事教育工作多年,那您對澳門的教育有何印象?
老實說,其實並不太熟悉。今次有機會到訪澳門本地的學校,了解更多。從前曾擔任澳門大學國際委員會成員,每年都會到訪澳門,但都是與大學校園的發展與概念採納意見有關。不過,我意識到天主教教育在澳門實在十分重要。今次到訪澳門的天主教學校,原來是如此活躍、充滿活力,實在太好了。
您認為基督宗教學校有何重要?
中國在近數十年經濟發展迅速,但富裕並不足夠的。強大的消費能力和最新的時尚等,不足以滿足人類需要。每一個人的靈性上都需要有所指引。因此,在我看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聖經及基督宗教,是非常值得、極具價值,甚至非常重要的事。
在您看來,一名教師需要具備哪裡特質,才能成為優秀的教育者?
顯然必須精通所教授的範野,但最重要的是必須懂得關心學生。他們需要能夠辨識學生的不同才能和需要,因為每個學生都可以有不同的能力。當我負責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教育大學)時,我有一個座右銘:透過分享教學的樂趣,來優化每個孩子的潛力。如果老師知道如何鼓勵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得很好,這種熱情和能力最終能轉移到其他領域。教師需要有非常敏銳的觀察力,了解孩子不同類型的天賦和能力,有甚麼事情和因素會讓他們興奮,以及他們如何克服學習過程中的障礙等。
在澳門(及在香港),特別在這幾年的疫情當中,有不少學生輕生。您認為學校及教師能有何對策?
我們需要了解是甚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值得反思的一點是:是怎樣的絕望,能驅使年輕人斷送生命?在我看來,教師事先做好這方面的準備和反思十分重要,亦需要留意學生有沒有任何跡象,好能提供更深入、更個人化的支援。因此,小班教學是一個最有效的方法,但同時要減輕教學工作量,讓教師更能幫助精神或情緒有問題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