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基督徒傳統保留了三種表達祈禱生活的主要方式:口禱、默想和心禱。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心靈的收斂」(《天主教教理簡編》第568點)。
口禱
《天主教教理》提醒我們,我們不只使用心靈來祈禱,我們也需要運用我們的唇舌,甚至我們的身體來祈禱。當宗徒看見耶穌祈禱時,他們請求耶穌教導他們如何祈禱,然後上主教導他們主禱文。再者,《天主教教理》第2701點補充說,耶穌:「不但在會堂中高聲誦唸禮儀的祈禱,而且福音指出祂也大聲地作祂個人的祈禱,從頌揚天父的喜悅到革責瑪尼園祈禱的憂傷」。
《天主教教理》第2702點解釋,外在的祈禱形式很重要,因為我們不是純粹精神體。我們也擁有身體,並且需要透過身體來表達我們的祈禱。
「內在的祈禱配合感官的這種需要,符合我們人性的要求。我們是由靈魂和肉身所組成的,因此,我們感覺到需要將我們的感受形之於外。我們須以我們整個的存在祈禱,好能全力作懇求」。
再者,天主自己願意我們這樣做。以有形的方式表達我們內在的思想和渴望是恰當的,是公正的。《天主教教理》第2703點解釋:「這需要也符合一個出自天主的要求。天主尋找以真理和心神的朝拜者,因此祂尋找發自靈魂深處的生動祈禱。祂要求那連結肉身與內在祈禱的外在表達,因為這表達給祂帶來祂對一切應得的完美崇敬」。
我們不應該輕視口禱的重要性,因為它是心禱的初階(參閱《天主教教理》第2704點)。聖施禮華在其講道「朝向成聖」(《天主之友》,第296點)中說:「剛開始時我們用口禱,自孩童時我們已經如此做,包括簡單的禱文、說些熱心的話,對象是天主及主的母親,她也是我們的母親……」。
「一個接着一個的短誦……,熱心好像永遠不足夠,因為語言是多麼貧乏……接着和天主更佳親密,凝視天主,不眠不倦,生活得像囚犯。當我們盡力完成所交付的責任(雖然我們有很多錯誤限制),而靈魂渴望逃避,奔向天主猶如鐵塊被磁石所吸引,我們開始更積極地愛耶穌,出奇不意地和主相遇是多麼甜蜜」。
默想
「默想」這詞彙可以有不同的意義。為基督徒而言,「默想是在祈禱中的反省,首先始於聖經內的天主聖言。默想運用思維、想像、情感和渴望,為深化我們信仰的信念、激起我們內心的皈依、及強化我們跟隨基督的意願。這是走向與基督在愛中結合的第一步」(《天主教教理簡編》第570)。
這有別於佛教的默想,其目的是從輪迴和痛苦中得到解脫。東方的「默想」與神沒有關連。
在基督宗教的默想中,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靈修書籍(參閱《天主教教理》第2705點),也可以使用生活之書(參閱《天主教教理》第2706點),因為我們慈愛的父親對我們所發生的事感到興趣。聖施禮華給予了我們非常實際的建議來促進我們的默想:「你不知道在祈禱中要向我主說些甚麼。你有很多事想跟祂商量,可是你腦子一片空
白。那麼,記下平日發生的、想在天主的臨在前討論的問題,然後,帶着那些筆記去祈禱」(《道路》,第97點)。
心禱或默觀
《教理簡編》第571點對心禱或默觀的描述如下:「心禱是在靜默和愛情中對着天主的淳樸凝視。心禱是天主的恩賜,即純粹是信仰的時刻,在此刻中祈禱者尋求基督、降服於天父的慈愛意願、及置身於聖神的推動下。聖女大德蘭指心禱就是朋友間的密談,『經常單獨與我們深知那愛我們的天主交談』」。
《天主教教理》第2710點也解釋說:「人不能時常默想,但常可以進入心禱,完全不為健康情況、工作或情緒所左右」。
這是指心禱或默觀適合每個人,無論他們從事甚麼職業或生活中處於甚麼處境。每個人都被召作心禱或默觀,因為每個人都被召去分享與耶穌的友誼,祂透過祂的聖神,引領我們回到天父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