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由於耶穌是真人,祂的父母一定有教導祂如何按猶太的傳統來祈禱(參閱《天主教教理簡編》第541點)。
但耶穌同時也是真天主,所以「更是出自內心一個隱密的泉源,因為那是祂以天主永遠聖子的身分,在祂神聖的人性內,向祂的父所作的充滿孺子之情的完美祈禱」(參閱《天主教教理簡編》第541點)。
耶穌的祈禱是孺子之情的完美祈禱,天父鐘愛的兒子與全知、全愛、全能的父親的對話。這是耶穌祈禱的方式,也是祂願意我們祈禱的方式。
每次祂舉心向上時,祂都會呼喚阿爸,父啊!父親!福音記敘了基督自己的一些話。
「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給小孩子。是的,父啊!你原來喜歡這樣」(瑪11:25-26;參閱路10:21-22)。
在祂從死者中復活拉匝祿以前,耶穌祈禱:「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俯聽了我。我本來知道你常常俯聽我」(若11:41-42)。
在祂受苦受難以前,耶穌說:「現在我心神煩亂,我可說甚麼呢?我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辰罷?但正是為此,我纔到了這時辰。父啊!光榮你的名罷!」(若12:27-28)。
在《若望福音》第17章記載最後晚餐的祈禱中,福音作者記載了「父啊」六次。「父啊!時辰來到了……」(第1節)。「父啊!現在,在你面前光榮我罷!」(第5節)。「聖父啊!求你因你的名,保全那些你所賜給我的人」(第11節)……「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第21節)。「父啊!你所賜給我的人,我願我在那裏,他們也同我在一起」。「公義的父啊!世界沒有認識你,我卻認識了你,這些人也知道是你派遣了我」(第25節)。
當耶穌在革責瑪尼祈禱時,我們同樣找到祂和父的溫柔對話(參閱26:36-46;谷14:32-42;路22:39-46)。「我父!若是可能,就讓這杯離開我罷!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願意的」(瑪26:29)。
即使要被釘在十字格上,也沒有改變耶穌的態度,即使祂感受了罪人不幸的狀態,自由地選擇離開天主。「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甚麼捨棄了我?」(瑪27:46;谷15:34;詠22:1)。祂需要經歷分離這個經驗因為祂要背起所有人的罪,好讓所有人能獲得永恆的幸福。「可是他被刺透,是因了我們的悖逆;他被打傷,是因了我們的罪惡,因他受了懲罰,我們便得了安全;因他受了創傷,我們便得了痊癒」(依53:5)。
不管如何,祂為那些帶給祂懲罰的人祈禱:「父啊!寬赦他們罷!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甚麼」(路23:34)。
一直到最後,祂都是以天主鍾愛之子的身份來祈禱:「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你手中」(路23:46)。
《教理簡編》強調:「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祈禱中,以及在十字架上祂最後的幾句話中,表露了祂那孺子之情的祈禱深度:耶穌完成了天父慈愛的計畫,肩負起人類的一切焦慮,及救恩史上的一切祈求和代禱。耶穌將之呈獻於父,而父竟一一接納和俯允,甚至超出任何的期盼,因為父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天主教教理簡編》第543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