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甲年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祂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像沒有牧人的羊。於是對自己的門徒說:『莊稼固多,工人卻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他的莊稼。』」(瑪9:36-38)
我們的教區正踏上加深認識聖召年的旅程,而八月初被葡國里斯本舉行的世界青年節,為全球各地的青年來說,將是一個機會去認真深思他們生命的目標。本主日的福音(瑪9:36-10:8)帶出一些值得反思的道理,不只是為那些尋找聖召的青年,但也為我們成年人,去驗證我們是否仍然回應天主的召叫。
每個聖召都是三個因素組成的結果。第一個因素是天主對我們個人及整個人類大家庭的夢想。天主渴望每個人能活出其圓滿的生活,並有意義地使用祂賞賜給我們的獨特恩典和資源。我們很容易放棄我們的夢想和希望,但天主絕不放棄。儘管我們有許多挫折,祂仍孜孜不倦地工作,以致一切能穫享生命,並擁有豐富的生命(參閲若10:10)。
第二個因素同樣重要: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天主的召叫不能是一種違背我們真實自我,或使我們遠離深切渴望或自由的「外在強加之物」。相反地,透過召叫我們去度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天主為我們描繪出實現自我的最佳途徑,當中包括我們成長所需的挑戰和考驗。天主的召叫是一種吸引,並非強迫。
第三個因素可能經常被疏忽,卻是個必要的因素:人類及教會的需要。聖召與使命並肩同行,缺一不可。天主召叫我們,並非要我們滿足自我成就的渴望,而是特地為回應人類的迫切需求。有句名言:「天主召叫你去的地方,就是你最深的喜悅與世界的饑渴相遇之地。」(Frederick Buechner)這說法實在太對了。新冠疫情教導我們,我們所有人都是互相聯繫的,我們不能孤立地計劃各自的生活,脫離整個世界的現實。
天主的召叫來自我們現實中一些具體境況,並需要我們個人地、完全地參與。有一首英文流行曲的歌詞,寫道:「我今早起牀/看到一個充滿麻煩的世界/想着我們怎會如此墮落/它是如何變成如此/於是我把目光轉向天堂/想着:「天主,為何祢不做點甚麼?」/好吧,我只是無法忍受一些想法:人們活於貧苦中/兒童被賣為奴/這些都讓我感到厭惡/所以我向天堂揮動我的拳頭/說:「天主,祢為何不做點甚麼?」/祂則答道:「我做了,我就創造了祢。」(《Do Something》Matthew West)
當我們看着新聞,或聽到教會的各種問題時,除了感到沮喪、失落、無助,或簡單直接地作出批判,基督徒應該像耶穌一樣,感到同情與憐憫,並以積極和建設性的方式,以行動去作出回應:「莊稼多!」許多聖人以自己的人生告訴我們,不論現實世界多麼複雜,當我們回應天主的召叫時,我們積極地為他人的善而服務,同時也為自己找到了意義和方向。
因此,在本主日福音讀到耶穌召叫十二位門徒的名單當中,你也可能想加入你自己的名字。在希臘文裡,「宗徒」(ἀπόστολος)有「被派遣」的意思。我們相信教會是宗徒性的,不單是因為這是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而是因為教會內每名領洗的成員,都是「被派遣」去將福音傳到普世,到一個渴求天主治癒、慰藉、憐憫與寬恕的世界。我們實在需要祈求 「莊稼的主人」,好能讓自己也能慷慨地回應祂的召叫。
教宗方濟各曾向青年寫道:「耶穌在我們中間行走,有如當年在加里肋亞四處遊走一樣。祂走過我們的大街小巷,從容不迫地停下腳步,定睛注視我們。祂的召叫很有吸引力,令人著迷。然而,今天我們面對緊張的生活和節奏緊迫的世界,受到各種外來刺激的轟炸,使得我們沒有空間享受內心的寧靜,從中感受耶穌的注視和聆聽祂的召叫。許多建議看來非常美好吸引,但隨着時間過去,它們會使你們筋疲力盡、疲憊不堪、孤立無援。不要讓這樣的事發生在你們身上,因為這個世界的狂風會將你們捲入沒有意義、沒有方向、沒有明確目標的競逐,使你們白費功夫。反之,你們要尋找平安寧靜的空間,讓你們得以反思、祈禱、看清周遭的世界,然後偕同耶穌,認清你們在世上的聖召。」(《生活的基督》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