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經人物傳

【聖經人物傳】加音和亞伯爾:上主與加音之間的對話(上)

文:梁展熙博士(S.Th.D.)
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在上一期,我們在目睹加音惡行的同時,也開始愈來愈發現到聖經作者有意讓《創.四》中加音的故事來呼應《創.三》中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今天,我們會接下來看看上主與加音各自如何面對眼前的處境,並從中看出《創》四章與三章之間愈來愈明顯的呼應關係。

在加音擊殺了自己的親弟弟之後,最先說話的是上主。與《創.三》相似的是,在錯事鑄成之後,上主一開始問的問題也是『人在哪裏?』【參:Smith, “Genesis” in JBC21cent., 211.】。當然,兩章之間也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在男女二人的故事中,上主問的是『男女二人在哪裏?』。當時,雖然二人與天主之間的關係中隔閡已起,但至少二人之間的關係尚未正式破離,或者至少是因為他們二人陷入了同一境地。可是,現在,上主問的卻是『受害者在哪裏?』;換言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已經真正的塌陷了(fallen)。

雖然《創.三、四章》中上主的問題有可呼應之處,但在回答方面卻無可比較。加音的回答由兩句組成。第一句是「我不知道」(創4:9b)。與《創.三》中男女二人對上主天主的回答相比,加音的回答嚴重得多。男女二人的回答,雖然充滿著逃避和卸責,但至少我們感受得到他們二人是『知道自己衰咗』。可是,加音卻連逃避和卸責也沒有。他決定用謊言來回答。是他把亞伯爾叫到田間去的,是他把亞伯爾殺了,他卻說:「我不知道〔亞伯爾在哪裏〕」【見:Vawter CM, On Genesis, 96; Smith】。

彷彿這還不夠惡毒(wicked),加音決定補上一句從此讓他遺臭萬年的『名句』:「難道我是看守我弟弟的人嗎?!」(創4:9b;《思高》譯)。從現代漢語的角度而言,這譯法明顯未能突顯出箇中情感的強烈。我建議把「看守」改為「守護」,譯作:「難道我是守護我弟弟的人麼?!」(參《NABre》:Am I my brother’s keeper?;又見《Difusora Bíblica》:Sou, porventura, guarda do meu irmão?)。雖然文中沒有清楚說明,但從聖經作者讓上主問出這一句以及他筆下的情節發展可見,他(們)的觀點,很明顯,就是加音的確是他弟弟的守護人。沒有做到這一點的話,是要承受來自上主的咒罵的【見:Vawter; Boadt CSP, “Genesis” in IBCom., 365; 】。

事實上,古以色列是個人際關係緊密的宗族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裏,宗族——更遑論家庭——內的彼此守護甚至擔戴的責任是強烈的,甚至假若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判斷的話還可說是狂熱的,無論受害者是男性還是女性也一樣。不僅在梅瑟律法中有這樣的要求(如見:肋25:35, 48),或若瑟最終也如何照顧他的兄弟和父親。最經典的例子,要數《創世紀》第卅四章中狄納(Dinah)的故事。在我們的故事中,可悲的是,本應作自己兄弟的守護人的人,卻反而成了殺害自己兄弟的兇手【見:Bergant CSA, Genesis, 21】。

面對著這樣的加音,上主似乎再也按捺不住,似乎是激動地問:「你作了甚麼!」(拙譯自:mê ‘āśîṯā,口語:你做咗啲咩啊!)。這裏,《創.四》與《創.三》的呼應再起。在創3:13中,《思高》把上主問女人的問題譯作:「你為什麼作了這事?」。可是,這並不貼合原文本義,卻更為符合《拉丁通行本》的:「quare hoc fecisti」,「quare」可解作「為何」或「如何」;這則是譯自《七十賢士希臘譯本》的:「Τί τοῦτο ἐποίησας;」,「τί」可解作「甚麼」或「為何」;這則是譯自希伯來原文的「mah-zō’ṯ ‘āśîṯ」,而「mah」卻只可解作「甚麼」。簡言之,創3:13中上主問女人的問題,應譯作:“What is this [that] you have done?” 「妳作了的這究竟是甚麼!」【按:《新拉丁通行本》業已修正作:Quid hoc fecisti?】。總而言之,《創四》中上主問加音的:「你作了甚麼!」與《創三》中上主問女人的:「妳作了的這究竟是甚麼!」想必是彼此呼應的【參:Cotter OSB, Genesis, 43】。

上主要對加音說的,當然未完,下週繼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