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芷芬
竹灣聖若瑟靜院
竹灣聖若瑟靜院舉辦的《播種默觀的種子》四旬期日常生活中的九周退省結束了。懷着感恩的心,我聯同十一位組員回望這趟旅程,深刻地感覺到是天主親自走近,召叫我們,按照各人的需要賦予最適切的教導,讓默觀的種子在心中成長。
今年能加開一組要感謝天主派來的珮珮。記得那是一個除夕的下午,也是我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接近康復的時間。到松山散步時,遇上在「經驗式祈禱工作坊」認識的珮珮。我們就如厄瑪烏路上與主相遇的二徒,愈談愈深入,邊行邊回味主如何在九周退省中堅固我們的信仰。幾日後,回家吃晚餐時,收到另一位九周退省組員阿雪的訊息,發現她也熱切地期盼能再次與主延續關係。
翌日的讀經中,「聲音」一字為我感到很真實:「又有聲音從天上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因你而喜悅。』」(谷1:11)天主透過與珮珮的巧遇鼓勵我去開組,但那時內心的推動還欠點力度,直至收到第二位使者的訊息後,感覺到天主再用力推動我向前多行一步,祂微笑地向我點頭,說:「開一個組給舊組員吧!她們一直期盼着與我重逢。」感謝天主聖神那位「看不見」的拍檔,祂的介入和協助令我感到鼓舞。如用聖依納爵的表述,那確是神慰的經驗。我感到我在光中與天主相契合,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耶穌會士布萊恩.格羅根神父寫道:「神慰可以用許多種方式來形容。讓人感到和諧、平安、穩當、可靠。或許我會這樣說:『我整合為一。』精力放在好的和充滿愛的事情上,充滿力量和勇氣,覺得能做一切,即使某個決定會帶來困難。」
既然舊組願意重新學習,新組如何安排是好?天主又在暗中引領着……
在十二月的靈修茶座,首次碰上由外地返澳的麗珍,離開教會多年的她辦了修和聖事後,回復參與主日彌撒。聆聽着她的故事時,我感覺到天主渴望她能回到祂的羊棧,重新在祈禱中學習與祂保持聯繫。當我向她提及在四旬期開展的九週退省時,她顯得很雀躍,成為了今屆新組首位成員。
第二位要感謝的是秀蓮。主顯節那天帶領退省後,我跟大隊的巴士回澳。坐在對面的秀蓮得知我對黑沙灣的路不熟悉,便陪我一起坐車回家。途中,她分享了許多近年的信仰經歷,我意識到她對靈修有一份渴求,便鼓勵她「來看看罷!」(若1:39)
天主不單將祂要召喚的人引領到我身邊,也在服侍人的過程堅固了我的內在。記得在第四週第六天的祈禱,我用想像式祈禱進入到若望福音「你們來看看罷!」的情境中。我看到耶穌拖着我的手,帶我坐到客廳,安德肋和若望變成兩位小組組員。耶穌坐正中,我們三個圍着祂。祂望向我,問道:「昨晚分享時,感覺到我和妳們一起嗎?妳整個過程的感覺是怎樣的?」我答說:「初開始時,感到有點倦。但想到她們兩位缺席了上次的聚會,都想為她們補課。進入輔導默想時,自己也進入祈禱狀態。聽到組員在想像式祈禱中如何與祢連結,又如何連結她在起初建立家庭的片段,又聽到另一位組員在彼此分享中釋放了工作壓力,換來輕省了的擔子,我替她們為之高興。而到最後第三輪的靜默中,我自己感到身體內充滿聖神的平安和喜樂,很是滿足!」
因着有默觀的相伴,在疲倦之中也找到靈性上的安慰,因着天主而感到充滿活力。美國神學家、作家和牧師布赫納(Frederick Buechner)的一句話令我很觸動:「召叫是內心深處的喜悦與世界的需要接軌的地方。」我能夠和所有「播種默觀的種子」的組長支持他人的靈性旅程而感到滿心喜樂。
主,感謝祢帶領我們來到祢的莊田,透過九周的默觀祈禱,終於注意到袮就是若翰洗者說的「看!天主的羔羊!」那兩個門徒聽見他說這話,便跟隨了祢。(參閱若1:36-37)主,請繼續教導我們認識祢、愛慕祢、跟隨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