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瑞玲修女
天神之后傳教女修會
天神之后傳教女修會,於1922年9月8日在加拿大創立,會祖耶穌瑪利亞聖心修女和副會祖嘉俾額爾修女,與數位修女於1928年前來澳門,受當時主教任命,接辦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由於當年本會只有一名修女懂得葡語,故四年後退出管理該校,前往肇慶(當時屬澳門教區),繼續服務社會,至1941年回澳門開辦修會的初學院,今天年長的修女們均在此初學院接受培訓。
在那年代,澳門北區是難民區(居民來自內地、緬甸等),居民過着清貧的生活,小孩們都須工作(例如做炮竹等),以幫補家計。修女們在青洲開辦診所,贈醫施藥,以及開設托兒所(現今仁愛傳教女修會的托兒所的所在地)。此外,在台山區開辦「聖母之家」,收容誤入歧途的女青年、無家可歸的難民、家庭無力撫養的棄嬰等。修女們種菜、養豬、和養雞生蛋,與及開辦珠繡房,及提供寄宿服務,收留家庭有問題或家在香港的女孩們,當年課室由學生們輪流分組清潔,操場和宿舍的整潔由寄宿生負責,修女們並為寄宿生們提供膳食。修女們也開辦珠繡工作坊,教導難民們做珠繡,把制成品和賣豬的利潤用來補助生活的開支。期間修女們留意每位寄宿生的優長,為她們安排合適的工作,讓她們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方向。
為扭轉女孩們的命運,李美修女(Sr. Estelle Laroche)於1954年創辦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修女們親自處理學校的各項工作,使學校度過了資源匱乏的時期,1965至1973年間,修女們同時兼顧管理隔鄰的真原小學(即現在教區的聖若瑟中學第五校),推動北區的教育發展。
1966年的社會事件,期間部份民眾意圖到學校搗亂。幸好民眾中有不少是台山區居民,他們極力勸阻擾亂者,不要以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作為目標,故學校最終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這可能因為修女們長期在北區一帶默默耕耘,為平民服務,所以台山區的民眾都十分愛戴她們,因此,在危急關頭,民眾主動保護學校及修女們。
1960至70年代,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只開辦至初中,當時在澳門北區的一般平民能有初中畢業的學歷已是難能可貴,大部份學生初中畢業後,都能考進仁伯爵綜合醫院當學護,或教區聖若瑟中學校本部(即現在的聖若瑟六校)、粵華女中(即現在的嘉諾撒聖心中學中文部)等升讀高中,後來成為不同行業的專業人士,如老師、護士、會計等,讓修女們倍感欣慰。此外,本會有三位修女曾在路環麻瘋院服務麻瘋病人,20年後,痊癒了的病人還記得修女們。

90年代末,Sr.Bernadette Choquette蘇潔智修女回加拿大退休前,獲澳門總督頒授了仁愛勳章,感謝她數十年來對澳門貧民的貢獻;當了25年校長的倪加大利納修女榮獲勞績勳章,她於1997年回港,由呂綸修女接任校長,開辦高中,使學校成為一所提供十五年基礎教育的一條龍學校。自2000年至今,不斷擴充校舍,增加設備,現今供讀的學子達二千多名。呂修女一向致力推動雙語(英語和普通話)教學,她於2009年榮獲特區政府頒授教育勳章。除教育外,本會有兩名修女也曾先後在花地瑪聖母堂作牧民修女,工作共20年。
感恩天主降福了本會在澳們的修女們作祂的工具,為一切人成為一切,並賜予修女們忠誠的教職員工,協助她們;亦感恩花地瑪聖母的愛護和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