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遇聖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遇聖言】復活的基督是我們歸家之途

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復活期第五主日

可負擔的房屋、樓價,是影響澳門的其中一個大問題。即使受新冠疫情影響,租金和樓價大幅回落,但澳門目前的房價仍然高企;對許多人來說,特別為年輕人而言,買樓置業的夢想仍被認為是一個烏托邦。政府已製定計劃,增加公共房屋及經濟房屋的項目,但仍需數年的時間才能落實有關計劃。

有一個舒適的「瓦遮頭」是一個基本的人權,但單靠建築本身,是不足夠的。我們還需要空間,讓自己感到被歡迎、被接受、被保護。我們需要一個感到有歸屬感的地方。換句話說,一棟「房子」還是不夠,需要的是一個「家」、以及愛護我們的人。

看着四周林立的高樓,成千上萬的房子一間疊着另一間,不知當中有多少才是真正的「家」。現代生活方式(長時間的工作和學習,依賴智能手機,學校或工作競爭環境的壓力)導致家庭關係貧乏,以致許多的住家、房屋淪為宿舍。對比在家庭中,現時的年輕人在社交媒體反而找到更多的歸屬感。

在著名的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美國心理學家)需求層次理論中,首先需要滿足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和安全需求(Need for Security),從而能發展一個人的性格,並實現一個人的成就。但越來越多的專家,都開始質疑這一種邏輯。歸屬感或其他精神價值,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同樣重要,甚至有更突出的位置。當我們的家庭和團體欠缺人際關係時,這種空虛往往會被各種的成癮填滿。學校的教師們越來越意識到,若不首先關注家庭關係,便不能解決學生的問題。只有在團體的環境中,當我們與值得可靠的人建立愛護的關係時,才能從創傷中恢復過來,並治癒我們內心的創傷。這些人不需要是完美的人(沒有人是完美的!),但他們的存在和關懷必須始終如一。

天主創造我們,是為了讓我們生活在與祂、與其他人的共融和合一中。可惜透過打破關係的聯繫、透過孤立個體,讓罪惡悲慘地走進了歷史。《創世紀》前幾章有關原罪的故事,描述了我們如何一步步地失去真正的家、失去最起初的歸屬感。後果就在我們眼前:對天主缺乏信德、貪婪、互不信任、暴力、孤獨……不幸地,人類正延續、重複這種模式。

在本主日的福音(若14:1-12)中,耶穌說出了真正令人安心的話:「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以後,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的是我在那裡,你們也在那裡。」他並不是說給我們一間「屋」、一間「房子」,或任何來世居住的物質場所。確實,我們經常將天國想像成一個被美妙景色包圍的田園之地,但由於是我們時空(space-time)概念外的一個現實,任何的描述都只能是象徵式的。耶穌不是為一個房地產項目賣廣告!祂所說的,是帶我們「回家」,好能進入天主聖父慈愛的懷抱、進入天主聖三的生命中;那才是我們真正歸屬的唯一地方。

基督死了,又從死者中復活,這樣我們便能接受恩寵,成為天主的子女,並分享聖父、聖子及聖神之間激發的愛。正如《天主教教理》所說:「恩寵是分享天主的生命,引領我們進入聖三生活的內心。」(《天主教教理》1997)這種親密關係,就是耶穌向我們所指的家,作為我們永恆的居所。在關係及共融方面,《天主教教理》堅持指出,天堂是「與天主聖三的這種完美生活,與聖三、童貞瑪利亞、天使和眾真福這種生命與愛的共融。」天國就是「人最後的歸宿,也是人最深的期盼的圓滿實現,是決定性和至高的幸福境界。」(《天主教教理》1024)

耶穌用自己的一生,為我們——特別是那些被拋棄、迷失、孤獨、被遺棄的人——提供了一種愛的關係,以及滿滿的歸屬感。在升天前往聖父那裡之前,耶穌想確定我們會繼續跟隨祂,好能找到「回家」的路。這條道路就是透過教會;在教會內,我們每個人都是祂身體的一部分。今天的福音就是邀請我們去建設有愛及歸屬感的堂區、家庭、團體。雖然不完美,它們該反映我們最後的居所:「看,天主與人同在的帳幕,祂要同他們住在一起;他們要作祂的人民,祂親自要『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天主。祂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默21:3-4)這是唯一值得投資的房地產開發項目;感謝基督,這是一個任何人都能負擔得起的投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