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遇聖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遇聖言】揭開我們內心渴望的相遇

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經歷過長時間的新冠疫情,我們不時抱怨需要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在過幾天裡,澳門特區政府終於降低有關的要求,許多人聽到這消息都鬆了一口氣。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許多人仍選擇繼續佩戴口罩。有些人覺得,新冠病毒仍然是一種威脅,需要謹慎;亦有人認為,口罩能有效防範污染和其他病菌感染等。

還有些人,只是單純習慣了在公共場合遮住自己的臉。口罩為他們提供了一種隱私、匿名的感覺,帶來了某種程度的安全感。我必須承認,我第一天公共場合不戴口罩,也體會到了一種脆弱的感覺。而「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也是如此:在非常擠擁的地方,肯定需要時間去適應,才能重拾舒適感。在自己和他人之間保留一個保護層,也有着不少的好處。 

我們在四旬期第三主日的福音中,讀到撒瑪黎雅婦人(若4:5-42)有許多理由去選擇私隱,或去想方設法不被注意。她五次的婚姻都無疾而終,最後和一個不是她丈夫的伴侶生活在一起。如此多的挫敗,使她得出一個結論:真正的、永恆的愛並不存在。為了躲避村裡的人及其他婦女審視的目光,她選擇了一種自我封閉的社交距離:在一天中最炎熱的時候到井裡打水,因為在此時分遇到其他人的機會大大減低。

出乎意料的是,耶穌因長途跋涉而疲憊不堪,正坐在井旁,就好像是等待這婦人出現一樣。祂違背了所有社會的慣例(祂是一名男性、是一名猶太人,即:撒瑪黎雅人之敵),不僅向她要水喝,而且還就她私人生活、她與天主的關係上,開始了深入的交談。 

耶穌對她的情況很有興趣,加上不作任何的道德判斷(這令該婦女肯定不習慣的),從而獲得她的信任;耶穌一層層地剝下她戴在靈魂上的口罩、面具。祂協助她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行為模式——透過單單更換伴侶來滿足自己對愛的渴求——是如何的無力。她意識到,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着不同的、更深層次的東西:「對天主的渴求已銘刻在人的心中,因為人是由天主及為天主而受造;而天主也不斷地吸引人,只有在天主內,人才能找到他不斷尋找的真理和幸福。」(《天主教教理》27) 

她與耶穌的相遇,揭示了天主真實的面容:不論我們如何迷失,祂從未停止尋找我們。這位天主希望我們「以心神,以真理」(第23節)來朝拜祂,而不只是表面上的儀式。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天主是愛》(Deus Caritas Est通諭中的開始,完美地表達發生在該撒瑪黎雅婦人身上的事情:「成為基督徒,不是做一個倫理上的決定,或一個偉大崇高的理念,而是與一個事件的相遇,是一位的相遇,這會使生命有一個新的起點,因而有一個決定性的指引……因為是天主首先愛了我們(參閱若一4, 10),那麼現在愛已不只是一項『誡命』,而是對於愛的恩寵的響應,因為是愛來與我們相遇。」

可能這是她一生中首次感覺到自己被理解——不是被利用、被譴責——在她內心深處的渴望中,耶穌向她提供了一個具體的答案:福音。她覺得自己從羞恥感和失敗中,被解救出來了。她不再需要任何口罩和面具,來掩蓋自己真實的面目。她克服了自我封閉的心態,留下打水器(該打水器代表着她過去的生活方式,以及無法滿足她內心對愛的渴求),並直接到城裡去,邀請其他人來見耶穌。(28至30節)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以同樣的方式與耶穌相遇,特別是在四旬期,在各聖事和在我們的祈禱中,向我們提出修和。正如《天主教教理》中所指:「『你若認識天主的恩惠!』(若4:10)。祈禱的妙義就在這裡:我們來到井邊汲水,在那裡,基督來與每個人相遇。祂先來尋找我們,開口向我們要水喝。耶穌口渴;祂的要求來自天主的內心深處:天主渴望我們。不管我們是否知道,事實上,祈禱就是天主的渴望與我們的渴望相遇。天主渴望我們渴望祂。」(《教理》2560)在今年的四旬期,透過在耶穌跟前打開我們的內心、脫下內心的口罩與面具,我們也能像那名撒瑪黎雅婦人一樣,成為天主和人類之間永不止息相遇的催化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