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春生神父
鍳於兩位神父在肇慶取得良好的聲譽,知府和一些支持他們的有名望人士,送來兩塊牌匾:「仙花寺」掛在聖堂的門上,「西來淨土」則掛在廳堂裡,以此來表彰他們贏得良好的名聲。
但利瑪竇和羅明堅兩位神父,努力向知府王洋說明,他們所傳播的天主教和佛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宗教。為了不得罪官府,他們對「仙花寺」和「西來淨土」這兩塊牌匾作了新的解釋:「仙花寺」乃對聖母瑪利亞的讚揚,而「西來淨土」則解釋為「西方聖民」。
仙花寺是明代耶穌會士進入中國大陸後建立的首間歐式聖堂,與崇禧塔、王公祠三座建築物從東至西並列耸立在西江河北岸。人們登臨崇禧塔攬勝時,也往往到仙花寺去見識西方的各種新奇的物品,聆聽利瑪竇講授西方科技知識。一時間,仙花寺名揚省內外,聖堂兩邊街道擠滿了轎子、馬車,江西擁塞着外地來的大小船隻。聖堂經常高朋滿座,在來訪的貴賓,不僅有來自省內的,還有從外省專門來拜會總督或王知府的官員。
此外,利瑪竇建立一個對外開放的教會圖書館,中國士大夫對西方書籍讚嘆不已。第二,利用刻印的《世界地圖》,宣傳天主教信仰。事實上,這個方法很奏效,引起許多士人對教會的興趣。第三,展覽各種天文儀器,吸引人們參觀。利瑪竇在肇慶製作了許多天文儀器,分贈給當地官員。因此,贏得天文學家的美稱。
「天主」之名
羅明堅神父自上次到達肇慶,住在天寧寺附近,那裡住着一位天資聰穎的陳姓青年。羅神父便教導這位青年,向他傳福音,並在離開肇慶前,將自己舉行彌撒用的祭台委托給他保管。這次重返肇慶後,兩位神父馬上去尋找這位青年,並發現祭台被放置在一個很乾淨的小屋子裡,祭台上面放置了一塊牌子,上面寫照兩個大字——「天主」。此外,在祭台上還擺放着七八盞照明所用的油燈,以及燃點着的香爐。原來,陳姓青年每天都向天主跪拜祈禱,並已從天主那裡獲得許多恩典。這位中國慕道的青年,就這樣解決了如何解釋「天主」(Deus)這個名稱的棘手問題,後來成為惟一可接受的譯名。
這個名稱也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是在當時的漢語裡,找不到一個與「Dio」相對稱的名詞,而且中國人也發不好這個音,因為在漢語裡並沒有「D」的發音。於是,神父們便開始用「天主」來稱呼「Deus(Dio)」。後來,「天主」一詞便在中國廣泛使用,沿用至今,教會教理用書和其他的一些禮儀用書,均用此名稱。
中國都崇拜至高無上的上蒼,甚至有人認為自然界的天空便是上蒼,我們用「天主」來稱呼「Deus(Dio)」就等於宣稱我們的天主,這與被他們認為至尊的上蒼有着同等的地位。人們認為,「天主」就是他們的那個「老天爺」。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