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新聞網訊)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移民與難民事務處副秘書長切爾尼(Michael Czerny)樞機在國際天主教移民委員會(ICMC)新開啓的博客,反思了教宗方濟各的《眾位弟兄》新通諭。他寫道,新通諭「直接談到移民、難民和所有流離失所者及邊緣人士的喜樂和希望、憂慮和痛苦。通諭的核心籲請在各民族和各國之間存有更大的手足之情和社會友誼」。
樞機這篇以「眾位弟兄與流離失所者的傷痛」為標題的省思重溫了通諭的主要思想,呼喚衆人具有「一種開放的兄弟情誼,從而承認、欣賞和愛戴每個人,超越物理距離、不論他在世界上什麽地方出生或居住」。
切爾尼樞機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度合乎尊嚴的生活,在自己的國家享有整體發展。這便要求整個世界負起責任,幫助較貧窮的國家進行發展。貧窮國家需要投資,但投資不應只著重於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也主要在於對抗貧窮、飢餓、疾病、環境惡化和氣候變化」。
樞機接着指出,在教宗的通諭中對所有被迫逃亡的人作出適當的「道德回應」,這可用四個動詞來表達:接納、保護、提升和融入。不過,在移民和難民漫長的道路上存在衆多的阻礙,其源頭乃是「與基督信仰不相容的排外的心態」。
切爾尼樞機遵循通諭的指導方針,指出應以各種方式向那些因人道危機而逃亡並成為我們新的近人的人敞開心門。其中包括增加和簡化簽證的發放、採行個人和團體的保護計劃、為較脆弱的難民敞開人道主義通道,並提供合適及像樣的居所。此外,「也應確保他們的人身安全,提供基本服務和公道待遇。讓他們有流動的自由和工作機會;保護未成年人,確保他們接受常規教育」。
《眾位弟兄》通諭明確指出,一國單靠自己的行動則無法採行相應的解決方案。樞機因此表示,「需要全球範圍的努力,例如在2018年達成了《安全、有序和正常移民全球契約》,因為只有共同努力、啓動全球性的移民法規,所作的回應才能結出果實」。
教宗方濟各稱不同文化的相遇,一如從移民現象而來的相遇是一份「恩典」。切爾尼樞機對此省思道,「相遇能使彼此變得富饒,教宗提到拉丁美洲的移民給美國帶去的豐富文化,以及他的原籍意大利的移民為阿根廷帶去的富饒,這些便是具體的實例」。
「但這種互惠並不表明全部的現實情況,也非基本的情況。我們必須努力,以一種無償奉獻和慷慨的精神向他人開放。教宗方濟各稱能夠做某些事,儘因為它們本身是善事,不寄望得到任何成果,也不期待立刻得到回報。」
切爾尼樞機最後寫道:「唯有不求回報地接納他人的文化才有未來。這就是我們的未來,該當與需要幫助的人分享,包括移民和難民。我們要聆聽教宗方濟各的呼籲,促進一個更公正、更具人性和友愛的世界,使其以愛和彼此充實為基礎,而不是懷疑和冷漠。」
原文連結: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