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新聞網)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上週五(9日)在將臨期第二場默想中,以《聖詠》作為主線:「城門,請提高你們的門楣,古老的門戶,請加大門扉,因為要歡迎光榮的君王。」(詠24:7)而這裡指的「城門」,就是要打開信德、望德和愛德的「門」。在《宗徒大事錄》中提到耶路撒冷聖殿有一道稱作「麗門」的殿門,而我們內心的天主的聖殿也有一道「麗門」,那是希望之門。教宗方濟各與聖座各部會的神長們參加了默想神功。
樞機指出,為了認識基督在希望問題上帶來的絕對新意,就必須「把福音的啓示放在關於來世的古老信念的背景下」。《舊約》對這個問題也未能給出答案,只有「在末尾才有一些關於來世的表明」。此前,以色列人與周圍民族的信念沒有區別,認為死亡永遠終止了生命,無論善人和惡人最後都要進入一個「萬人坑」而了卻一生。不過,以色列人「與其他民族不同」,雖然如此,他們「仍相信天主的仁慈和愛」。在《舊約》的末尾,以色列人逐漸深信「生存在於肉身和靈魂從死亡中復活」(達12:2-3;加下7:9)。
在《新約》中,耶穌帶來了對復活的堅定信念,「祂用比喻和諺語」宣講了這個信念後,在祂自己身上實現了「從死者中復活」的事實。樞機由此邀請眾人反思「我們今日的生命」,因為「對基督信仰希望的反思就是思索我們生命的最終意義。事實上,『永遠活着』與『善度一生』並不對立。對永生的希望使現世生命也變得美好,或至少可以接受。在此生中,眾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一種是不知為何受苦,另一種是懂得“現時的苦楚與將來的光榮是不能相比的」(參閱羅8:18)。因此,我們應闡明對天主的望德,這「對福傳」和「個人成聖的旅程」具有重要作用。
樞機首先解釋,在基督信仰初期,因着宣講來世的生命比現世生命更加無限地圓滿和喜樂,信仰便迅速傳播開來。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從事新福傳,今天就需要重新喚起希望。人們前去能呼吸到希望氣息的地方,逃避感到沒有希望的地方」。希望「促使青年人組成家庭,或響應修會和司鐸聖召,使他們遠離毒品和屈服於失望的其它類似事物」。
樞機指出,望德不再像過去那樣需「花費更多的時間」來予以維護,以及「對抗外界的攻擊」。我們需要做的是「在世界上宣講、提供及傳播希望。部分情況如今發生了改變」,望德不再是需要維護及進行「哲學和神學上」的辯護,而是要在失去希望意識的世界上宣講、表明和給予希望。因此,我們應「重啟梵二大公會議開動的引擎」,大談「喜樂和希望」(參閱《牧職憲章》)。
此外,「望德有助於個人成聖的旅程」。樞機闡明,望德是靈性生活進步的起因,幫助人常發現新的「行善機會」。因此,「我們不可安於不冷不熱和懶惰的生活。即使情況變得極為嚴峻,似乎無可挽回,望德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另一項任務,即堅持到底、不失去耐心、與十字架上的基督結合在一起」。
樞機最後提到佩吉(Charles Péguy)和但丁(Dante Alighieri)這兩位偉大的詩人,他們都曾以信望愛三德為題材進行了發揮。佩吉寫道,「信望愛三德是三姐妹,兩個大姐和一個小妹。她們手牽着手在路上行走:信德和愛德是姊姊,走在中間的是望德小妹,兩個姊姊在她兩旁。看到她們,眾人都以為兩個姊姊拉着中間的小妹。他們錯了!是望德拉着一切。因為若沒有望德,一切都會停止」。但丁則描述童貞瑪利亞就如「塵世中希望的活源泉」。(參閱但丁《神曲》天堂篇33章12節)。